近代哥斯達黎加文學

哥斯達黎加於1821年獨立後,民族文學開始形成,1900年以後獲得了迅速的發展。

1899年發表的小說《戰壕》標誌著近代哥斯達黎加文學的開始,作者曼努埃爾·阿爾圭略·莫拉(1845~1902)是哥斯達黎加文學的奠基人。他還著有《漂亮的繼承人》(1900)等多種小說以及短篇小說集《如畫的哥斯達黎加》(1899)。這一時期小說的主要傾向是描寫本國風俗,富於地方色彩,代表人物為華金·加西亞·蒙赫(1881~1958),作品有《界標》(1900)、《鄉村女兒》、《自我犧牲》(1902)、《不祥的陰影》(1917)等。另一位有成就的小說家為曼努埃爾·貢薩萊斯·塞萊東(1864~1936),主要作品是短篇小說集《自己的》(1909)。

詩歌創作傾向於風俗主義。詩人阿基萊奧·埃切維裏亞(1866~1909)的主要作品有詩集《羅曼斯》和《孔切裏亞》。利西馬科·查瓦裏亞(1877~1913)的主要作品為《來自安第斯山》。由於現代主義詩歌運動的影響,羅伯托·布雷內斯·梅森(1874~1947)和拉斐爾·卡爾多納(1893~)等人的作品帶有現代主義特色。

近代巴拿馬文學

1821年巴拿馬獨立標誌著巴拿馬近代文學的開始。浪漫主義小說家科倫赫所寫的《獲勝的品德》是巴拿馬文學史上第一部小說。

19世紀末的巴拿馬文學,主要表現在現代主義的詩歌方麵。1892年現代主義詩歌奠基人魯文·達裏奧的來訪,推動了這一詩歌運動的極大發展。達裏奧·埃雷拉(1869~1914)成為當時拉丁美洲現代主義詩歌運動中的重要詩人之一。

建國以後,在民族文學運動中,詩人裏卡多·米羅(1883~1940)於1907年創辦現代主義傾向的雜誌《新典禮》,發表了詩集《飛簷》和《寂靜的道路》。在散文方麵,則以胡斯托·阿羅塞梅納(1817~1886)最為著名。

近代海地文學

近代海地文學開始於1821年,第一份文學刊物《海地的蜜蜂》,以刊登浪漫主義詩歌和模仿大仲馬的小說為主。

海地的第一個重要詩人是阿爾西比亞德斯·弗留裏·巴蒂埃(1841~1883)。他以愛國主義熱情描繪和歌頌海地的風光和人民,作品有詩集《祖國的天才》(1871)、《魯美娜或自由女神》(1869)等。另一位詩人保爾·洛夏爾(1835~1919)也以熱烈的感情歌頌祖國的景色,悲歎祖國的不幸,在詩中稱海地為“島嶼中之最美麗的”,作品有詩集《夜晚的歌》(1878)、《橡樹葉子》等。

1898年,雜誌《圓周》創刊,集合了一群後期浪漫主義詩人,如埃塞·維萊爾(1872~1951)、喬治·西爾萬(1866~1925)、埃德蒙·拉福雷(1876~1915)等。馬西雍·克瓦庫(1867~1908)是激進的民族民主主義詩人,他的作品反映了對進步和改革的強烈要求,著有詩集《民族詩歌》(1892)、《預言》(1902)、《印象》(1903)。同時,他也是民族戲劇的創建者,以生動的現實手法,表現人民的日常生活,著有喜劇《相互的教育》、曆史劇《自由》。

在小說方麵,突出的作家有:弗雷德裏克·馬塞林(1848~1917),他於1909年創辦雜誌《海地文學》,他的小說《馬裏利塞》廣泛描寫了海地社會。若斯坦·萊裏鬆(1873~1907)是“青年海地”運動的倡導人,著有以下層社會生活為題材的小說《小鵪鶉的家》(1905)。皮埃爾·費爾南·伊培(1873~1928)傾向於自然主義,作品有《塞納》(1906)、《西摩拉克雷》(1923)、《我朋友的書》(1923)。安東·安諾桑(1874~1960)則在《米摩拉》(1906)中探索海地與非洲在思想上的淵源關係。

20世紀30年代,海地文學中出現了表現黑人民族的土著主義傾向,在詩歌方麵尤為明顯,主要要求表現海地人民思想感情中的非洲情調。著名的抒情詩人有萊昂·拉洛、多米尼克·伊波利特、路克·格裏馬爾(1886~1954)、埃米利·魯梅爾、弗雷德裏克·布爾·雷諾(1886~1946)以及雅克·羅曼(1907~1944),他以小說《露水的統治者》(1944)而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