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在那溝,
咱們拉不上那話話,
哎呀招一招得手。
還有那至今傳唱不衰的《走西口》,曲調委婉動聽,音域隨陝西方言而波動,如泣如訴,真摯感人。聽著《走西口》,離家的漢子自會一步三回頭,斷無成為陳世美之理,更不會跑到深圳去找二奶三奶。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實在難留,
拉著你那哥哥的手,
送哥送到大路口,
小妹妹我有句話兒留,
走路你要走大路,
人馬多來解憂愁……
陝西的男人和女人很純情,很幸福。
陝西地區處在黃土高原,多旱少雨。陝北以高原文化為主,間以夾雜著些許草原文化;陝南地處秦嶺之南,山清水秀,陝南以長江文化為主,關中地區以平原為主,自然條件較好,這就是平常人們所說的八百裏秦川,關中能代表正宗地道的陝西。
他們既保守,又開放;既粗獷,又圓滑;既吃苦耐勞,又貪圖安逸。他們性格豪爽,說起話來鏗鏘有力,快人快語,不拐彎抹角,不像南方人講話和風細雨,話中有話,工於心計。陝西人總愛閑話浙江人,說他們講話細聲細語,像蚊子一樣。他們一氣能吃下120串羊肉,喝十瓶啤酒。
然而他們又有不同。陝北人豪放一些,陝南人更陽光一些。
這種特點在陝西民歌中也體現得非常明顯。陝南民歌,委婉流暢,絢爛多姿;陝北民歌,粗獷豪放,豐富多彩;陝中民歌,清正雅趣,變化紛繁。
十裏不同天,這就是陝西人。
在外地人的視野中,陝西人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呢?
可能印象最深的是頭戴帕帕、滿臉溝壑的陝西農民的形象,身穿羊皮襖,頭包白頭巾,老實、保守、倔強。這是“老陝”。
在全國地域文化的一片反思中,根據《三秦都市報》報導,陝西人也開始反思了。論凝聚力,陝西人不如山東人。山東人如果三個人一塊兒做生意,都盼有一個成。一個人成了,整個就成了,因為能互相帶動推動。陝西人三個人合夥做生意,可能隻能起步,不能互助。
論自我表現,陝西人不如東北人。東北人能說會道,會把自己的長處、短處都表現出來,這畢竟是向外人展示了自己。陝西人恰恰缺乏這一點,這也正是陝西人走不出去的一方麵的原因。
論精明能幹,陝西人不如江浙、河南人,陝西人認為江浙那樣做小生意,小打小鬧。
論吃苦精神,陝西人不如四川人。八百裏秦川養了一批懶漢。陝西人談判兩次不成功,也許就放棄了。
要看中國的兩千年,請到西安;
要看中國的五百年,請到北京;
要看中國的一百年,請到上海;
要看中國的近十年,請到廣州。
陝西人最有條件在全國人民麵前擺老資格,因為這裏是中國古人類和中華民族文化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是中國曆史上多個朝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中華民族曆史文明最早走向世界的地方,也擁有現代中國革命的聖地。中國曆史上先後有13個王朝在此建都,是名副其實的千年古都。宋代以前的中國曆史主要是在陝西這個舞台上演的。尤其是西安,先後有秦、漢、隋、唐等王朝在這裏建都,是中國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時間最長的千年古都,時間長達1180年,難怪唐代大詩人杜甫在《秋興八首》詩中說:“秦中自古帝王都”。這些朝代在陝西這塊土地上,能看到國人所為之驕傲的漢唐氣魄。陝西境內有72座帝王陵,埋葬有73個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