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管理本身具有兩重性一樣,任何管理理論都具有兩重性。一方麵反映了特定社會的生產關係,另一方麵反映了生產力發展的要求。西方管理理論也具有兩重性,一方麵反映了特定社會形態的生產關係,另一方麵反映了社會化大生產發展的客觀要求。同時,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管理實踐和管理理論也是以該國家或民族的價值觀、傳統與習俗為基礎的。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德魯克指出:“管理是以文化為轉移的,並且受其社會的價值觀、傳統與習俗的支配。”同樣地,西方管理實踐和理論也反映了西方社會的價值觀、傳統與習俗。因此,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華商,一方麵從其居留地的生產力發展和社會經濟製度的特點出發,吸取西方管理思想中反映社會化生產發展規律的合理成分。因為,西方管理理論是與近現代大工業生產及科學技術的發展緊密聯係在一起的,直接為現代市場經濟服務的,因而有其合理的成分。例如,善於運用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在試驗和邏輯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嚴格的控製和嚴密的管理,注意引進競爭機製,提高整個管理活動的效率,不斷根據管理實踐的結果來變革管理模式和創新管理理論,重視發揮個人的能力和專長,充分利用法律和契約在管理中的作用等。另一方麵,他們又不照搬西方管理思想,盲目崇拜,剔除其不科學的、與華商企業發展的實際不適應的成分。
華商所在的國家和地區很廣泛。除歐美國家外,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國家和地區,有的在曆史上曾經受到西方殖民者的長期統治,有的在現代化進程中很早就向西方世界開放。因此,東南亞、韓國、日本、港澳台、歐美等地的華商,受西方文化影響比較大,其經營管理也較多地受西方管理的影響。因此,研究華商管理學,要把西方管理思想作為重要的理論基礎。
第三節華商管理學的研究方法
科學的理論必須有科學的研究方法。華商管理學研究方法是由華商管理學的特性決定的。華商管理學是一門軟科學,具有綜合性、係統性和不確定性特點。這些特點是從華商管理學不同側麵反映出來的,從而也形成了各種不同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華商管理學的基本方法
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方法。普遍聯係和發展的觀點、質量互變規律、對立統一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主要規律。其他如抽象法、歸納和演繹法等,都是具體的方法,都是唯物辯證法這個基本方法的具體運用。例如,科學抽象法就是運用人們思維的抽象力,從大量的社會經濟現象中,抽去外部的、偶然的、非本質的聯係,找出內部的、必然的、本質的聯係,形成科學理論體係的方法。科學抽象法包括兩種互相區別、互相聯係的方法,即從具體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從抽象到具體的敘述方法。科學抽象法的研究方法,就是在研究社會經濟現象和過程時,要從實際出發,詳細地占有材料,經過思考作用,從生動的直觀進到科學的抽象,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形成概念、範疇係列和理論係統。科學抽象法的敘述方法,就是說,從具體到抽象的研究工作完成之後,還要把理性認識推向前進,運用研究結果的各種經濟範疇進行理論敘述,使客觀存在的具體經濟關係在思維上正確地反映出來。唯物辯證法既是自然界事物發展規律在哲學上的反映,也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在哲學上的反映,同時又被人們用來作為研究自然界事物和社會經濟發展時的基本方法。研究華商管理學,也要把唯物辯證法作為基本方法。研究華商管理學,必須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深入到華商管理實踐活動中進行調查研究,運用抽象法,從大量的華商管理實踐中總結出管理規律,形成華商管理的理論體係。在研究華商管理學中,還要認識到一切現象都是相互聯係和相互製約的,一切事物也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因此,必須運用全麵的、曆史的觀點,去觀察和分析問題,重視華商管理學的曆史,考察它的過去、現狀和發展趨勢,不能固定不變地看待組織及組織的管理活動。
二、研究華商管理學的具體方法
和其他管理學一樣,華商管理學的具體研究方法包括案例調查法、歸納法、演繹法、比較分析法和係統分析法等。
1.案例調查法
理論來源於實踐,並接受實踐的檢驗。華商管理學所研究的一般管理原理,需要從大量的個別的管理實踐活動中加以總結和抽象。這就需要研究者進行大量的社會調查和科學實驗。所謂案例調查法,就是選取華商管理中的典型案例和實驗案例進行分析,從而總結和歸納出華商管理的一般原理。在實際中,案例調查法分為兩種:一種是選取華商實際管理活動中的案例進行分析研究。所選取的案例應當具有代表性,已經在實踐中取得了成功。另一種是通過大量實驗,選取實驗案例進行分析研究。實驗的方法可以分為實驗室實驗法和自然實驗法等。華商管理中的許多問題,特別是在微觀組織內部,如生產管理、質量管理、勞動心理等問題都可以采取實驗法來進行研究。通過人為地創造某一實驗條件,觀察其實際實驗結果,再與未給予這些條件的對比組的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尋找外加條件與實驗結果之間的關係。如果經過多次實驗,而且總是得到重複的相同結果,那就可以得出結論性意見。實踐證明,這兩種案例調查法,對於管理原理的研究都是行之有效的,是管理理論研究的一種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它的最大的優點就是能夠體現理論聯係實際的原則,使一般管理原理的抽象建立在大量的實際調查和案例分析的基礎上。
2.歸納法
歸納法,又稱實證研究,是通過對客觀存在的一係列典型事物進行觀察分析,把握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找到事物變化的規律性,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由實踐到理論的過程。由於華商管理過程十分複雜,影響華商管理活動的相關因素很多,並且相互交叉,人們所能觀察到的往往隻是綜合結果,很難把各個因素的影響程度分解出來,所以大量的華商管理問題都隻能用歸納法進行實證研究。在華商管理學研究中,歸納法應用很廣,但其局限性也十分明顯。這是因為,一次典型調查隻是近似於無窮大的總體中的一個樣本,如果選擇的研究對象沒有代表性,歸納出的結論也就難以反映出事物的本質;研究事物的狀態不能人為地重複,管理狀態也不可能完全一樣,所以研究得出的結論隻是近似的;研究的結論不能通過實驗加以證明,隻能用過去發生的事實來證明,但將來未必就是過去的再現。因此,運用好歸納法,要注意以下幾點:選擇的對象必須具備代表性,否則歸納出的結論也就難以反映出事物的本質;要弄清與研究事物相關的因素,包括各種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以及係統的或偶然的幹擾因素;對選擇的樣本分類,必須能反映事物的本質特征;要堅持大數法則,調查對象必須具有足夠數量,以保證調查結果的足夠精度;要采取曆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分析整理調查資料,尋找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
3.演繹法
演繹法,是一種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是采用已掌握了管理學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去認識和解決管理實踐中的具體問題,理論聯係實際,加以檢驗、完善和發展理論。演繹法主要包括三段論基礎上的證明方法、公理化方法、假說演繹法等三種具體方法。對於華商管理學的複雜問題,也可以用歸納法找到一般的規律性,並加以簡化,形成某種出發點,建立起能反映某種邏輯關係的管理模型(或模式),這種模型與被觀察的事物並不完全一致,它所反映的是簡化了的事實,它完全合乎邏輯的推理。演繹法的方法論功能,既取決於演繹法本身所具有的形式特點,即前提與結論有必然聯係,又取決於其所用以演繹的前提內容的正確性。因而,使用演繹法應當注意內容和形式的統一、演繹法和歸納法的統一、理論體係和客觀存在的統一。演繹法和歸納法是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正如毛澤東同誌在《矛盾論》中所指出的那樣:人類的認識運動(思維運動),就是由個別和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個別和特殊,不斷循環、不斷深化的過程。因此,在華商管理學的研究中,不能僅僅用歸納法,還必須要與演繹法相結合。這一方麵是因為華商管理學對於一般管理原理的歸納首先是從搜集大量個別的實際資料開始的,而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必須要有一定的理論和思想作指導,否則就是盲目的,這實際上就是演繹法在起作用;另一方麵,由歸納推理所得出的結論,也需要再由演繹推理來做修正和補充。實際上,在華商管理學的研究中,都要通過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的過程進行反複論證。隻有這樣,才能使所得結論是全麵的、可靠的,並能經得住實踐的檢驗。否則,如果隻有歸納沒有演繹,那麼所得出的結論就可能是片麵的或不具有一般性;而如果隻有演繹沒有歸納,演繹就既沒有前提,也不會得出正確的結論。
4.比較分析法
比較分析法是指對彼此有某種聯係的事物加以比較、對照,從而確定它們之間的相同點和差異點的一種研究方法。事物之間的差異性和同一性,是比較研究方法的客觀基礎。各個國家或地區、各個民族的傳統文化不同,自然資源、經濟資源和社會資源存在著差異,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不同,因此分布在各個國家或地區的華商企業,具體的企業製度、管理方式和發展道路也存在著差異。但是,分別在各個國家或地區的華商企業,在保留中國傳統管理文化因素的同時,總是朝著現代化的方向發展,存在著相同的規律,具有共同的地方。因此,在華商管理學的研究中,運用比較研究法,通過對不同國家、不同地區華商管理活動進行各種比較分析,就能發現它們之間的差異點和共同點,而對其中的共同點加以總結概括,再加以反複驗證,就可以總結出帶有規律性的管理經驗,抽象出華商管理的一般原理。因此,比較分析法也是研究華商管理學的一種基本方法。
5.係統分析法
所謂係統分析法,就是通過對影響管理活動的要素分析和係統整體反應的研究找出規律性結論。任何一個企業,要進行有效的管理活動,必須對影響管理過程中的各種因素及其相互之間的關係,進行總體的、綜合的分析研究,才能形成合理的決策活動和管理活動。研究華商管理學,就是要求用係統的觀點來分析、研究和學習華商管理的原理和管理活動,充分認識到一個完整有效的係統所具備的整體性、目的性、開放性、相互依存性和控製性的特點,並以此指導研究和實踐。在研究華商管理學中,絕不能把華商管理的各個方麵割裂開來,而應把它們作為管理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來係統地分析和思考。
第四節華商管理學的研究意義
華商管理學的研究,不僅對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管理理論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中國內地企業管理現代化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研究華商管理學的理論意義
在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內地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談不上有什麼現代意義上的管理學。生產什麼、生產多少、為誰生產、誰來決策等等都是由政府決定的。企業並不具備現代經濟的含義,它隻是國家大工廠中的一個車間,是政府行政權力的派生物和衍生體,企業中的眾多機構是政府機構的延伸,企業領導是由政府派來的官員擔任的。企業是政治組織及其功能、生產組織及其功能與社會組織及其功能組合起來的“三位一體”的機構。在這種機構中並非完全沒有一些有效率的管理措施,但這種管理是以行政指令、紀律和政治意識形態的動員來運作的。
改革開放以後,通過市場取向的改革,建立了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經濟形式並存的基本經濟製度,初步形成了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係,初步建立了以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製度,企業的經營機製和生產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在這種情況下,企業能否生存和持續發展,管理是否科學成為決定性的因素之一。相應地,各式各樣的西方管理理論也逐步在我國傳播開來,並運用於企業的實踐。但是,人們發現,西方的管理理論在中國並不完全適用。這是因為,西方管理理論的形成具有特定的背景條件,即與市場經濟體係發育相生相輔的產權製度的變遷,與之相應的法製及其執行係統,西方文明、特別是以新教倫理為重要內容的文化背景。我國不僅不完全具備上述背景條件,而且還有著自身獨特的悠久厚重的文化積累。從現實來看,我國整個社會處於轉軌之中,計劃經濟體製向市場經濟體製轉變,全能控製型的政府向市場導控式的政府轉變,傳統文化價值觀向市場經濟價值觀的轉變,完善的市場運作係統和與之相適應的法製及其執行係統尚未建立健全。這使得西方管理理論在我國的應用存在不適或失效現象。
實際上,任何管理理論和管理實踐都離不開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和民族性格。中國是一個有數千年文明傳統的國家。盡管近現代以來,這種文明受到一次又一次嚴重的挑戰,麵臨眾多的危機,特別是1949年以後傳統文化的教育已被拋棄,導致現今中青年一代中的很多人在傳統文化素養方麵似乎到了數典忘祖的地步。但是,中國傳統文化是凡聖合一的世俗性文化,它不僅存留在聖賢們的經典書籍之中,更重要的是沉澱在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的倫理行為規範之中。人生之初,以家庭本位、延至親友等倫理規範為主要內容的傳統文化在教人灑掃應對之中潛移默化地塑造一代又一代中國人。這就是“習與智長、化於心成”的教化功能。中國文化血脈代代相傳,隻不過隨著社會的變遷而有一些演變與新的組合。因此,中國的管理理論和管理實踐,隻有紮根於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和民族性格,才能真正成為企業持續發展的推動力量。實際上,近二十多年來,東亞經濟的發展使得本世紀初馬克斯·韋伯(Max Weber)的一個命題——儒教文化阻滯資本主義的自動興起——受到懷疑。眾多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對東亞經濟中的企業管理的效率有促進作用,提出中國管理學建構的指導思想是:以我為主、博采眾長、融合提煉、自成一家。
但是,如上所述,中國傳統文化是在農業社會的土壤中生長起來的,缺乏與近代工業生產、科學技術和市場經濟的有機聯係,在各種長處中也包含著一些弊端。另一方麵,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內地的經濟體係和企業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在加快。因此,中國管理學必然要立足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土壤中,吸收西方管理理論的有益成分。那麼,如何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揚棄,保留和發揚光大優秀的傳統文化,又如何判斷和選擇眾學之長,怎樣才能融合提煉、自成一家?海外華商在實踐上對這個問題進行回答。海外華商經過艱辛的努力與奮鬥,創建了不少極具規模的企事業,有銀行、房地產、建築、股票、黃金珠寶、期貨、電影、出版印刷、紙品、塑膠、玩具、酒店酒樓、電腦、紡織、製衣、布匹等。衣食住行,各行各業,巨商名賈,精英輩出,財通四海。海外華商身在異域但保留著中國文化傳統,而這些傳統並不妨礙海外華人融入當地社會,他們經營管理企業也具有特色,中西合璧,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又不妨采用現代管理方法。
因此,研究分析華商管理實踐和管理思想,對理解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管理學是如何融合的,對中國管理學如何揚棄中國傳統文化,如何吸收西方管理學的有益成分,是十分有價值的。
二、研究華商管理學的實踐意義
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國內地企業管理取得了較大進展,積累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創造出不少的管理方法。但是,中國內地企業管理存在的問題也是多方麵的。許多企業的管理體製不健全,也沒有一套規範係統的管理方法,大多數企業是被動反應型的,隨著新問題的出現,由經營者製定的新措施卻沒有進行深入地研究,或者隨著其他企業新管理製度和方法的采用而加以仿效,卻很少顧及新的管理製度和方法是否適應本企業的實際情況等等。其結果或者是管理製度和方法之間的係統性不強,或者隻是淮橘北枳而已。進入21世紀,尤其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對企業造成強大的衝擊和激勵,與經濟全球化趨勢相對應,企業已經進入無邊界的競爭時代,麵對新的形勢和要求,中國內地企業必須全麵提高現代化管理水平。
中國內地企業管理的現代化,首要的問題是如何處理好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管理理論的關係,做到中西融合。離開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民族性格,全盤接收西方管理製度和管理方法,實踐已經證明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同樣,完全排斥西方管理製度和方法,也是難以提升企業管理水平。
華商管理以中華文化為內核,又融入了西方先進的管理手段,並經受了急劇的現代化進程的洗禮,這是建設中國特色現代化企業管理模式所必須借鑒的,具有重大的實踐價值。研究華商管理的形成過程和變化,將幫助我們找出華商管理的發展規律,探尋傳統與現代之間良性互動的途徑和方式,從而形成這方麵的科學的認識,這是促進中國內地企業管理現代化的重要理論源泉。
實際上,海外華商管理經驗已經對中國內地企業的管理現代化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海外華商是改革開放以來外商直接投資的主要來源,占中國內地FDI總額的近70%。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學習與借鑒是極其重要的途徑,海外華商投資企業成為便捷的借鑒對象。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中國內地企業管理觀念的變革、現代管理方法的引入、現代管理手段的改進,華商投資企業無不開風氣之先,有的管理人員把華商企業在內的外資企業戲稱為中國內地白領的“黃埔軍校”。尤其是如何把東方與西方不同的管理方法融會於一體,如何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實現良性互動,這些中國內地企業麵臨的緊迫問題都可以從海外華商實踐中獲取有益的經驗,具有很強的借鑒價值,並極具可操作性。
【本章精要】
1.海外華人和華僑中的企業投資者或經營者即為華商。華商具有以下特點:華商絕大多數都是中國內地沿海地區的移民及其後裔,移民特性和少數族裔特性深刻地影響著社會經濟各層麵包括企業經營管理;具有中華文化傳統的價值觀,尤其是嶺南和閩南區域文化的影響;華商受西方文化和居住所在地文化的影響比較大;華商所具有的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率先進行揚棄;華商的文化價值觀具有代際差異;華商的文化價值觀具有區域差異。
2.華商在許多國家或地區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但具有很大的經濟實力。華商的輝煌成就是與華商的管理文化分不開的。
3.華商管理文化,一方麵傳承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另一方麵學習、汲取華商所在地民族的優秀文化精華和西方文化精華,成為獨具優勢的管理文化。
4.研究華商管理學,要著重從華商管理與西方管理、日本式管理、中國傳統管理的差異中,從華商所處社會環境的變遷及其管理實踐中,探討華商管理的發展規律和特征,探討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華商管理的現代化過程和趨勢。
5.東方管理學和西方管理學是研究華商管理的重要理論基礎。
6.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方法,案例調查法、歸納法、演繹法、比較分析法和係統分析法等華商管理學的具體研究方法。
7.華商管理學的研究,不僅對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管理理論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中國內地企業管理現代化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