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在浙江大學鼓動了半天,卻沒有人報名參軍——這一方麵是因為國民政府《兵役法》規定,在校讀書的學生可以免除兵役;另一方麵,浙大的校長和老師也反對學生從軍。
浙大的教授們覺得,雷海宗的理論近似於“法西斯蒂”,是“以軍國主義對抗軍國主義”,不會有什麼好結果。他們主張青年學生應該好好讀書,認為隻有掌握先進的科學知識才是實現中華民族振興的最佳途徑……
蔡智誠原本也是準備聽從老師的教導,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可是,軍校教官的幾棍子,不僅敲破了俞副教授的腦袋,也把蔡智誠打糊塗了。他想,國軍教官的素質尚且如此,士兵的野蠻又該到了何等地步,如果讓這些流氓一樣的軍人保護國家,社會的文明還有什麼前途可言?
那天下午,蔡大學生帶著這個困惑回到家裏,沒想到卻又遇到了另一件煩心事——姐姐被亂兵打傷了。
1944年夏天,國軍在豫湘桂戰役中一敗塗地,大潰退引發了難民潮。當時,在四川避難的人聽說湖南湖北敗了,認為重慶很危險,就想往貴州和雲南跑;在貴州避難的看見日軍進了廣西,擔心國軍抵擋不住,又想往雲南和四川跑;而雲南邊境也在打仗,滇緬公路被日軍切斷了,昆明的人也覺得危險,也想往外跑……於是乎,位於雲貴川三省要道的遵義縣就成了難民聚集的中心。
遵義設置了許多“難民救濟站”,五花八門。
一類是政府的民政機構。他們在衙門裏辦公,有賑災款,可以征用民房,還能調動警察維持秩序。但他們要檢查求助者的身份證、難民證和疏散證,對證件不全的不予理睬。逃難的民眾大多沒有攜帶證明文件,因此隻有極少數人能夠從政府那裏得到幫助。另一類救濟場所是各省的“同鄉會”。他們在廟宇祠堂裏實施救濟,不查證件,卻要分辨口音,隻有自己的老鄉才能有飯吃,有地方住。
“美國援華協會”也在路邊搭建了“救濟棚”,設有治療室、廚房、浴室和廁所。他們不查證件也不辨口音,每天提供兩頓飯,但隻接待老人、婦女和兒童,對青年男子概不歡迎。
蔡智誠的姐姐蔡智慧在“救濟棚”裏當醫生,負責救治女性患者,她的工作區域是不許男人進入的。可就在那天上午,棚子裏突然闖進來幾個國軍士兵,翻箱倒櫃,吵著要什麼“盤尼西林”。蔡智慧一邊趕他們出去,一邊解釋說這裏隻是個救濟站,沒有那麼貴重的藥品。當兵的火了:“美國人的地方,怎麼會沒有西藥?”還說,“老子在前方打仗,你們把貴重東西都偷去賣了!”罵了許多難聽的話,還把蔡醫師給打傷了。
蔡智誠趕到醫院的時候,看見姐姐的病床前聚著許多同事,好些人氣得直哭。“援華協會”的負責人馬力(Mariotte)先生正衝著遵義縣縣長大吼大叫:“中國的軍隊太糟糕!中國的軍人太野蠻!”那倒黴的縣長隻有連連點頭,保證一定“嚴懲肇事的歹徒”。
看到這個場景,蔡智誠的心裏十分難過。他覺得,馬力先生罵縣長,實際上也是罵了所有的中國人。
當天晚上,在留給父親的信中,蔡智誠這樣寫道:“國家淪落到如此地步,軍隊墮落到如此地步,處罰幾個犯罪的士兵有何成效?而今看來,雷海宗先生所言極是,知識者應投身行伍,努力改造舊軍閥之流氓習氣……需要以文明之思想兼勇敢之精神建立起新式高尚之軍隊,方能切實承擔保護國民之重責……”
於是,這個二十二歲的大學生拿定主意不念書了,要去“改造舊軍隊”。
第二天,他跑到教務處辦理退學手續。浙大的訓導長費鞏聽蔡智誠說準備去參軍,考慮了一陣,在申請書上批示:“準予休學。”——算是給他保留了學籍。
就這樣,1944年6月,浙江大學電機係二年級的蔡智誠棄筆從戎,滿懷著救國救民的願望,走上了抗日的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