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空降淮海戰場(3 / 3)

降落傘的操縱原理其實很簡單——當拉下傘布一側的時候,空氣就會從朝上翹的另一側排出,降落傘在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就朝著傾斜的一方飄移。所以一拉左邊繩子降落傘就往左邊跑,一拉右邊繩子降落傘就朝右邊跑。(兩邊一起拉?你不想活啦?!)

也別說,蔡智誠當時確實就是兩邊繩子一起拉的。

由於風力過大,操縱方向已經失去了意義,降落傘無可控製地朝著北邊飛去。在這種情況下,唯一有可能避免被俘的辦法就是盡量加快降落的速度,在飄到解放軍陣地上空之前就落到地麵上。於是,蔡智誠隻好孤注一擲地同時拉下了兩側的操縱繩。手拋傘的傘麵本來就小,再把四角朝下一拽,空氣阻力麵就更小了,降落傘立刻呈半墜落的方式往下掉,並且出現了搖擺和旋轉現象。這在傘兵的術語裏叫做“側滑”。根據條例,側滑的速度不能超過每秒12米,而且傘降人員必須在150米高度以上改出側滑。但蔡智誠這時已經顧不上那麼多了,他在80米的高度仍然沒有放手,下墜的速度達到了每秒30米以上。

說實話,蔡中校之所以如此玩命,並不是因為具有“黨國文天祥,摔死不投降”的決心,他實在是沒有辦法——從飛機上蹦出來的三具降落傘中,隻有蔡智誠最接近地麵。人家步兵打傘兵的習慣從來就是“打低不打高”,所以地上的步槍機槍全都對準了這倒黴蛋。而蔡傘兵在空中的位置又正好處於解放軍陣地的前沿。等他下降到二百來米的高度時,解放軍發覺想抓住這個俘虜恐怕有點玄了,當即就開了火。頓時,半空裏的彈雨橫飛,二十平米的傘麵立刻被穿了十七八個洞,要不是降落傘正在側滑,而且又搖擺又旋轉的,蔡教官也許早就被打成了篩子。所以,在這麼多催命的子彈麵前,他怎麼敢放鬆下降的速度。

雖然沒有被打死,但弄不好卻是會摔死的。傘兵規定的安全著陸速度應當控製在每秒八米以下,但蔡智誠此時已經超過了上限的三倍。他自己十分清楚這樣摔下去會有什麼後果,所以也在拚命地尋找著救命的方法。正當降落傘距離地麵隻有八十米左右的時候,他發覺右前方出現一片反光,好像是個水塘,於是立即就鬆開了左操縱索,孤注一擲地朝著右邊俯衝過去……

幸好,那裏還真是個水深一米多的池塘,蔡智誠一頭紮進了塘底。等他再從水裏麵爬出來的時候,從頭到腳全是腥臭的淤泥,活像一隻黑色的落湯雞,先前的那副“能夠代表陸軍總司令部”的漂亮軍容也就徹底失去了蹤影。

池塘邊上圍滿了國軍官兵,個個臉上都帶著幸災樂禍的表情。

蔡智誠問:“這是什麼地方?”

“楊圍子。”

“你們是哪個部分的?”

“第14軍。”

“這裏離兵團部有多遠?”

“四公裏,可是現在過不去。”

雖然暫時去不了第12兵團部,但畢竟隻有四公裏的距離了。

蔡智誠解開身上的背囊,發現裏麵的發信機完好無損。可當他抬頭仰望天空的時候,卻看見那收信機、共用器以及收縮天線之類的東西已經飛得越來越遠,漸漸飄到解放軍那邊去了……

說到傘降和氣象的關係,想說幾句題外話。

大家都知道,2008年汶川地震期間,解放軍曾經在茂縣實施過傘降。當時有報道說,15名傘兵使用“翼型傘”在茂縣實施了空降,而裝備“圓傘”的其他93名官兵則隨機返航了——就這件事,馬甲我胡亂分析一番:

“翼型傘”是新型滑翔傘的一種(現代跳傘運動都使用這種傘),它也屬於手拋傘。而所謂的“圓傘”則是傳統的繩拉大傘,現在都帶有牽引傘。

從現場的電視畫麵上看,先期跳傘的15名傘兵其實都配備了兩副傘包,胸前帶著小傘,身後背著大傘,而且艙門處還掛了牽引鋼索,傘兵出艙0.9秒,牽引傘就打開了……這說明先頭分隊在傘降開始時使用的也是繩拉的圓傘,隻不過這些圓傘在隨後的下降過程中被甩掉了,傘兵們最終還是拋出了翼型傘。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我估計多半是因為遇到了強勁的氣流。

茂縣空降是在無地麵指引的環境下實施的,傘兵對地形和氣象條件在事先並沒有準確的預知。因此,先期跳傘的分隊就要擔負兩項任務,一是調查地麵情況,向中央報告災情;二是偵察空中氣象,向後續部隊發出行動指令。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條件許可,先頭分隊肯定會堅持使用主傘(圓傘)完成整個空降,而一旦他們不得不拋出抗風性能更好的翼型傘,也就意味著後麵的大部隊不可能再實施空降了。

翼型傘是目前各類降落傘中抗風性能最好的一種,但和其他手拋傘一樣,它的傘麵小、負載能力比較弱。先頭分隊執行的是偵察和聯絡任務,空降時隻需要攜帶電台就行了,所以丟掉圓傘改用翼型傘是可以的,但後續的93人卻不能夠這樣了。

這不是說那93人不會使用翼型傘(那也未免太小看我們的解放軍了),問題的關鍵是這93人應該屬於真正的救災應急部隊,他們必須配備相應的救援工具,這就非得使用圓傘不可。圓傘的傘麵大,負載能力強,但大傘抵禦風力的能力差,如果地麵的風速過大,他們就沒有辦法了——通常情況下,從4000米高度開傘後的滯空時間大約為十五分鍾。茂縣空降的高度是4900米,圓傘如果遇到四級以上的側風,在這十幾分鍾裏會被吹出去五六公裏遠。這在崇山峻嶺之間幾乎就是一整天的路程。而如果遇上了亂流,降落傘群更會飄得七零八落,在短時間內根本無法集中起來,所以,是氣象條件決定了使用主傘的後續人員隻能返航。

退一步說,即便放棄救援工具,讓後續的93人輕裝上陣,全都使用翼型傘降落,這也是不現實的。因為翼型傘的抗風能力強、機動好,但它需要的活動空間也就特別大。大家知道,在跳傘運動中(用的全是翼型傘),十人以上的集體項目都屬於世界級高手的動作,而且還必須在氣象條件非常好的條件下才敢玩,持續的時間也不會超過十秒鍾……大家也能注意到,茂縣空降先期跳傘的15個人雖然技術絕對是全軍最頂尖的,但他們也必須分成兩撥出艙。這是因為翼型傘遇到強勁氣流時是必須在天上“亂竄”的,如果隊形密集,拉不開層次,就很容易出現攪拌、碰掛現象,在空中打起架來,這無疑是十分危險的事——15個人的先頭分隊尚且如此,93人的大部隊就更加麻煩了。因此,上級讓後續人員返航是十分明智的選擇。

傘兵的空降行動總是與氣象條件有著密切的關係,現在如此,過去就更是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