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下君之策盡自之力,中君之策盡人之力,上君之策盡人之智。”一個人能竭盡自己的能力去完成一項事業,這是難能可貴的,亦必須要那樣去奮鬥。如果一個人沒有自己的奮鬥目標,又不肯付出自己的力量去實施自己的計劃,這個人很難事業有成。但是,一個人或一個團體僅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足的,特別是在當今社會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情況下,門類很多,社會分工精細,一個人或一個團體所掌握的科學技術知識是極有限的,在某些科學技術乃至具體工作環節上,哪怕是最傑出人物或團體,亦不可能獨自完成,必須要借助別人的力量才能攻克。更為值得注意的是,人的智慧力量是無窮無盡的,盡人之力遠不如盡人之智,所以古人已道出了下中上的策略。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一個人或一個團體,凡是善於借助別人力量的,均可事半功倍,更容易更快捷地達到成功的目的。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處理白宮內的事務工作中,就是一位典型巧於借用別人力量和智慧的能手。他有一個慣例,凡是下級呈報來的工作方案或議案,他先不看,壓它幾天後,把提出方案或議案的人叫來,問他:“這是你最成熟的方案(議案)嗎?”對方思考一下,一般不敢肯定是最成熟的,隻好答說:“也許還有不足之處。”基辛格即會叫他拿回去再思考和修改得完善些。
一段時間後,提案者再次送來修改過的方案,此時基辛格把它看閱了,然後問對方:“這是你最好的方案嗎?還有沒有別的比這方案更好的辦法?”這又使提案者陷入更深層次思考,把方案拿回去再研究。就是這樣反複讓別人深入思考研究,用盡最佳的智慧,達到自己所需要的目的。
我國三國時代的孔明是位善借勢借力的能手,如他導演的孫劉聯兵,火攻曹軍的“萬事俱備,隻欠東風”一例就是典型,還有“草船借箭”也是巧在“借”字。事實上,人類自從走上文明之路時起,一直在尋求借勢借力的辦法,正因為不斷地創造出各種“借”的辦法,所以人類才不斷走向文明。
在人類的一切活動中,任何一項成功的事業,都是運用了滑車的原理,借助別的力量使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更大效果的。所有大企業都有一個共同特長,就是有一種識人的眼光,能夠抓住別人的優點,把每一個員工的位置都分配得十分恰當,使每個員工的力量和智慧都能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曾預先寫下這樣的墓誌:“睡在這裏的是善於討求比他更聰明者的人。”的確,卡內基能夠從一個鐵道工人變成一個鋼鐵大王,是他能夠發掘許多優秀人才為他工作,使他的工作效力增值了成千上萬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