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古老的中華大地赤日炎炎,來自北方的戰火硝煙彌漫了整個的天空。
太原。閻錫山釋放了共產黨人王若飛。他對駐太原的中共中央聯絡代表彭雪楓說:“自今日始,你可以用紅軍和中共中央代表的名義公開進行活動。”
這個時候,閻錫山已經預料到,日軍進入山西已不可避免。7月底,他提出了一個山西省戰時動員方案,並成立了山西省、縣、村總動員實施委員會。省動委會由閻錫山和山西省政府主席趙戴文分任正副主任委員;縣動委會由縣長任主任委員,下設組織、訓練、宣傳、總務四組。省、縣兩動員委員會負動員、指導、督飭、考核和解決下級困難之責,實際工作,則全在村動員委員會——方案規定各村總動員實施委員會下設各隊:(一)兒童隊:以7~12歲的男童和7~14歲的女童編組,做唱歌和簡單傳話工作;(二)少年隊:以13~17歲的男少年編組,做放哨、傳話、送信、偵察敵情工作;(三)自衛隊:以18~35歲的青壯年男子編組,加以軍事訓練,負保衛村莊,必要時配合部隊打擊日軍之責;(四)壯丁隊:以35~50歲的男子編組,負運送軍用品、挖戰壕、抬傷兵之責;(五)救護隊:以5l~65歲的男子編組,負看護傷兵、救護逃難老弱、勸募慰勞及救濟款物之責;(六)縫洗隊:以15~60歲的婦女編組,負製做軍鞋、縫洗軍衣之責;(七)老年祈禱隊:以61歲以上女子和66歲以上男子編組,專做祈禱戰事勝利並負照料各家幼兒之責。
這個方案很快下達到各縣、村。但正像整個抗戰期間一樣,政府發動群眾僅限於口頭上,並未做多少實際工作,而共產黨卻把發動民眾、武裝民眾當作大事來抓,後來的事實證明,它成為共產黨人發展、壯大自己的一條根本捷徑。
8月上旬,蔣介石電邀各地軍政大員去南京參加國防會議,獨霸一方的閻錫山自然在被邀之列。當時他正在生病,且日軍已開始進攻平綏線上的重要關隘南口,山西局勢已出現了動蕩,但他還是“決計飛京”,並即興賦詩一首:病體未痊赴國難,輕身為國理當該。扶病南行參國計,但求此去不空回。
此行他有自己的實際目的:找蔣介石解決財政和人事問題。
會議結束的那天,軍委會宣布了編製序列,閻錫山被任命為第二戰區司令長官,指揮山西和綏遠兩省的所有部隊。晉綏軍編為兩個集團軍:第6集團軍總司令楊愛源,副總司令孫楚;第7集團軍總司令傅作義。當時駐在綏遠的中央軍湯恩伯第13軍,名義上亦受第二戰區指揮。如果紅軍開往山西,肯定也要受閻錫山的節製。自從和蔣介石打交道以來,閻錫山還沒有這麼高興過。
回到太原,一下飛機,他就喜形於色地對前來迎接他的眾部下說:“看來,抗日這個仗是非打不可了!不打老百姓不答應,共產黨不答應。”
不久,他被南京告知,八路軍將開赴山西境內作戰。又過了幾天,南京來電,第18集團軍總司令朱德將兼任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
他早年的參謀長、現被派往南京任常駐軍事代表的台壽民說“共產黨紅軍開到山西來,夠你對付的。”
“咋的啦?他朱德、彭德懷敢不聽我閻司令長官的指揮?”他笑著反問。8月22日,以原紅一方麵軍為主編成的八路軍第115師主力,作為抗日的先遣隊,第一批從陝西三原出發,經韓城縣芝川鎮渡黃河,沿同蒲路北上。
9月3日傍晚,冒著仍下個不停的秋雨,周恩來和彭德懷、聶榮臻、徐向前、蕭克、程子華等人乘火車從西安出發,前往潼關。這是國民黨陝西省政府主席蔣鼎文給安排的專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