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靖姑仙逝後,百姓銘感其恩德,在古田臨水立廟祭祀,世代香火相傳。臨水宮山門前的台階,第一級為18階,第二級為24階,這是人們對陳靖姑生平的懷念:她18歲時嫁到臨水,24歲時毅然為民舍生,一個平民女子用年輕的生命換來了一方百姓的平安。

在香火鼎盛的臨水宮正殿,神龕中供奉著眉清目秀、意態安詳的陳靖姑神像,神像底座下有一個深不見底的碗口大洞。傳說神仙白發化成的白蛇成精後就居住在這個洞裏,經常出沒,還化為美女傷人性命。陳靖姑腰斬蛇精,之後為鎮住蛇屍、使其永世不得傷人而坐在蛇頭上羽化。出於對她的愛戴和感激,人們爭相保留靖姑的肉身,曾先後想將肉身迎回福州、羅源,卻都沒能成功,因為無論什麼人花多大力氣都無法移動她的肉身半分。人們說,這是因為靖姑生前誓願“坐鎮蛇妖永保平安”,所以自願在仙逝後留在原地。於是,一千多年過去了,她的肉身神像依舊被供奉在原地,神像底座下依然保留著那個深洞,而就以這裏為中心,人們虔誠地建起了一座壯觀的宮廟,以不絕的香火綿綿訴說著那揮之不去的崇敬和思念。

由人而神的民間記憶

這種綿延千年的崇敬和思念之情,使得陳靖姑在福建百姓中被尊以陳夫人、臨水夫人、順懿夫人、通天聖母、順天聖母和陳太後等名,漸漸成為福建地區最有影響的女神之一。

其實,以今天的眼光看來,陳靖姑很可能是古代的一位道姑、女巫或女大夫,以其造詣高深的道行、法術或醫術以及“於民有生德”的作為而受到民眾的敬仰,並在漫長的歲月中經過民間不斷的渲染、神化,成為人們心目中一個可以依靠、有求必應的慈悲女神形象,是危難時刻、艱難處境中的有力精神支柱——她不僅全心全意佑護婦幼,而且無私地扞衛著一方百姓的平安。

陳靖姑由人而神的形象轉變,最早體現在《建寧府誌》記載的一則故事中:“浦城徐清叟,子婦懷孕十七月,舉家憂危。一婦人踵門,自言姓陳,專醫生產,令徐別治有樓之居。樓心鑿一穴,置產婦於樓上,仆持仗伺樓下。即而產一蛇,長丈餘自穴下,遂撲殺之。舉家相慶,酬以物俱不受。”後來,徐清叟到福州做官,派人到古田查訪陳靖姑,此人見到廟中神像,覺得酷似曾到徐家助產的陳姓女子,於是照實回複徐清叟。徐清叟聞訊親自到廟中探訪,一看之下,大驚失色,原來去他家中的女子正是臨水夫人陳靖姑。後來,徐清叟上奏朝廷,請求為陳靖姑加封。

這個記述陳靖姑救徐清叟子婦的故事,已經被注入了明顯的神話色彩,它是閩北流傳最早的傳說故事,其神跡即以救產為核心,是後世流傳的種種陳靖姑傳說的雛形。而與其他民間傳說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口的遷徙,其事跡的流傳區域和影響範圍越來越廣,由人而神的臨水女神形象日趨豐滿,民間於是將她作為“專保童男童女,催生護幼”之神,在各地紛紛建廟祭祀。

而在福建民間,直到今天還保留著許多傳說中陳靖姑留下的遺跡。

相傳當年她追趕長坑鬼時留下的腳印,現在還清晰可辨。人們說,當年追到這個地方的時候,長坑鬼縱身一跳,就跳到了南平的武夷山上,於是,留下的大一點的腳印是長坑鬼的,另一個小腳印就是陳靖姑的。百姓們對為民除害的陳夫人念念不忘,所以每當路過這個地方,都要供奉香火祭祀。

從古田到福州有一條古老的官道,是來往兩地的必經之路。在這條官道上,有一座著名的梳妝橋,傳說這裏是陳靖姑的師姐妹為她複仇,誅殺長坑鬼的地方。當年,陳夫人與蛇妖同歸於盡,長坑鬼卻逃跑了。長坑鬼一心報複陳夫人的師姐妹,於是化身為一個孩童落入橋下的流水中,大叫救命。陳夫人的師姐妹們沒有落入圈套,她們在橋上把盤在頭上的長發解開,垂到水麵,讓落水的孩子抓著頭發爬上來。長坑鬼以為詭計得逞,伸手抓住長發想把她們拉入水中,結果長發瞬間化作鎖鏈將它鎖住,再也無法逃脫。在這座橋上,陳夫人的師姐妹們為她報仇雪恨,而此橋從此得名“梳妝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