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閩中多蛇,陳靖姑為此親手栽種了“夫人草”,讓人們在被蛇咬傷時可以隨采隨治。今天,在福建山間還可以找到“夫人草”,人們說,這種草在鄉間從來都是治蛇咬傷的良藥,因為陳夫人是斬蛇的英雄,所以草才一直沿用了這個名字。
實際上,臨水夫人之名不僅流傳於民間,為百姓所敬仰,甚至也得到了朝廷王室的青睞和供奉,曆朝曆代多有封贈。
因陳靖姑拯救萬民,其事傳到朝廷,唐惠宗封她為“順懿夫人”。後來,唐王皇後難產,生命垂危,陳靖姑入宮以法術助皇後順利產下太子,龍顏大悅,敕封“都天鎮國顯應崇福順懿大奶夫人”,並在古田建廟祭祀。五代閩王加封她為“崇福昭惠臨水夫人”,俗稱“臨水奶”,賜她為三十六婆官,樹碑紀念。南宋淳佑年間,朝廷封陳靖姑為“崇福昭惠慈濟夫人”,並賜匾額“順懿”,後又加“封天仙聖母青靈普化碧霞元君”。清代道光皇後難產,胎三日不下,危險萬狀,太醫束手無策。閩丞陳望坡奏稱:“古田臨水夫人,善救產難。皇上可降香求救,定能見效。”道光帝依言拜求,皇後在恍惚之中,看到一位仙女披發仗劍進入房內,於是心神一振,胎兒順產,母子平安。道光帝連呼:陳夫人乃朕之重生父母也。從此陳靖姑便從“臨水奶”改稱“臨水陳太後”。鹹豐年間,又進一步加封為“順天聖母”,聲名之盛、地位之尊崇幾近“海上女神”媽祖。
正是由於帝王的封贈,陳靖姑才由一位民間女神一躍成為欽定的神明,在陳靖姑信仰廣為傳播的過程中,朝廷的認可和加封無疑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曆代帝王封賜,曆代整修重建,使得供奉陳靖姑的古田臨水宮也逐漸成為一座巍峨壯觀、瑰麗絕倫的宮殿,前來祖宮朝聖進香的信徒、觀光者絡繹不絕。
在臨水宮正殿,供奉的是陳靖姑的肉身神像,殿外與神像咫尺相對的是一座古戲台。戲台飛簷翹角,木雕精美,流光溢彩,風格獨特,專家稱可與清代慈禧太後宮中的古戲台媲美,被列入了《中國戲劇誌》精品戲台名錄。千百年來,每逢農曆正月十五陳靖姑的生日,這裏就會上演陳靖姑祈雨斬蛇的閩劇。幾經滄桑,久曆風雨,老戲台依然光彩照人,陳靖姑的故事也在這咫尺戲台上代代相傳。看看戲台兩側懸掛著的意味深長的對聯“天下事滄桑如此,古今人大概相同”,頓覺古戲台仿佛一位時光老人,看人間花開花落,任天上雲卷雲舒,但曆久不變的是平常心、自然情。以平常心做利民之事,雖不求名卻名垂千古,這也許正是陳靖姑留給後人的啟迪。
臨水遺風
據考證,陳靖姑在曆史上是實有其人的,而作為一位地方性的傳奇人物,陳靖姑信仰不僅能千餘年盛傳不衰,而且她還一躍成為佑護一方的女神。留存於民間的不僅是那些神乎其神的古老傳說故事,還有與臨水夫人有著千絲萬縷聯係、深植於福建百姓心中的民風民俗。
在古田,陳靖姑故居與臨水宮之間有一座橋,當地老人們說在古代這曾是一座美麗的木質廊橋,四周開滿了繽紛的鮮花。直到今天,人們還稱它為“百花橋”。百花橋,是臨水夫人的送子橋。在當地百姓心中,所有人都是從這座百花橋來到人間的,送他們到來的人就是陳靖姑。如果臨水夫人送的是紅花,那麼降生的就是個女孩;如果送的是白花,那麼降生的就是個男孩。於是,有想生女孩的人家就從百花橋上請一朵紅花回家,想要男孩的人家就請一朵白花保佑。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求子的風俗,百花橋拆了又建,求子的風俗卻一直流傳下來,沒有改變過。
有些婚後多年無子的夫妻還會到臨水宮向陳靖姑虔誠地祈禱,然後從神像前請一隻小鞋拿回家,放在枕頭下。來年如果生了孩子就再做一雙新鞋放到神像前,作為對陳靖姑的感恩和答謝。就這樣,神像前的小鞋來來往往,平凡人家的子嗣也一代代地延續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