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達瑪滅佛後數百年的時間裏,雖然也有虔誠的信徒前來燒香朝拜,但大昭寺的香火較之以前減少了許多。直到公元1409年,宗喀巴大師在拉薩首創格魯派的傳昭法會之後,隨著僧人不斷聚集,大昭寺的香火又一次興旺了起來。
一尊新佛像在沒有裝藏之前隻是一件工藝品,隻有在裝藏之後它才具有了生命,這是藏傳佛教獨有的觀念。裝藏是很有講究的,首先要用朱砂水洗淨佛像的空腹,然後趁濕蘸上帶有香味的藏藥用以防腐、防蟲、防蛀,最後再依次裝入珍珠、五寶、聖土、貝葉、經書等等。這些裝藏的材料大部分來自於印度和尼泊爾,還有一些是取自藏區的各大寺院。裝藏所用的經書必須根據佛像的大小專門印製,這些經書內容龐雜,種類繁多,不同佛像所裝的經書是不一樣的,而佛像的不同部位所裝的經書也各有不同。另外,大昭寺的僧人們還可以根據客人們的要求和所付錢幣的多少,給佛像裝入一些特殊的材料,比如天然珍珠、黃金白銀、寶石、佛舍利等等。
這些裝藏完畢的佛像隻是有了生命而已,它必須拿到在主供大殿的覺臥佛前由高僧開光、加持之後,才能具有靈魂和靈性,才可以成為人們供養的佛。為信徒、遊人或一些寺院的新佛像裝藏,已經成為大昭寺一項很重要的經營之道。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和現代文明的發展,觀光旅遊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時尚和潮流。西藏有著十分豐富的旅遊資源,山川地貌得天獨厚,人文曆史別具一格,藏傳佛教又為這片雪域高原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麵紗,這裏的一切令人神往。而旅遊業的迅猛發展不僅使古老的大昭寺煥發青春並得以向世人顯露真容,它也讓這裏的喇嘛們除了打坐、誦經、作法之外,擁有了一種新興職業——喇嘛導遊。“去拉薩而沒有到大昭寺就等於沒去過拉薩。”這是大昭寺裏著名的喇嘛尼瑪次仁的話。也幾乎是每一個旅行者都讚同的觀點。
大昭寺北側的二樓是僧舍區,年輕的僧人尼瑪次仁就住在這裏,他是西藏第一個身穿絳紅色僧衣的喇嘛導遊。尼瑪次仁原本是一個普通的農家子弟,他的老家林周縣彭波與拉薩僅有一山之隔。尼瑪次仁從小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大格西。格西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學位名稱,共有四個等級,格西通常是在大昭寺每年一度的藏傳佛教大法會的辯經中產生。為圓兒時的夢,20世紀80年代中期,隻有15歲的尼瑪次仁從家鄉搭乘一輛過路的卡車來到了大昭寺,削發剃度做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少年喇嘛。他誌向高遠,刻苦學習,不僅認真鑽研佛法,還參加了漢語、英語學習班。短短幾年的時間,他就從大昭寺眾多的僧人中脫穎而出。尼瑪次仁雖然沒有成為通常意義上的格西,但他卻成了一名真正意義上的學者,成了大昭寺的棟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