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口市,每年年初都有一個熱鬧的時候,它為期一個月,自古就有“天下第一廟會”的美名,這就是淮陽羲皇故都朝祖會。
在這一年一度的盛會上,為迎接八方賓朋前來朝宗謁祖,當地政府會把整個會區裝扮得五彩繽紛:市區裏的主要街道都被彩旗、彩虹門點綴得光鮮亮麗;會區裏也會高高掛起一串串喜慶的紅燈;午朝門正對麵,兩座巨龍型的花壇立於羲皇文化廣場;太昊陵陵區內,從午朝門一直到伏羲陵周圍,甬道兩旁的黃龍旗迎風飄揚。朝祖會期間的文化藝術活動更是豐富多彩。
為什麼這裏會有如此獨特的風俗,這種廟會到底持續了多少年?這一切的緣起還得細細道來。
關於周口“二月會”的習俗源頭,很多專家都專門進行了考證,大家都認為這是在祭奠人祖伏羲和女媧。
伏羲、女媧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父母之神,創世之祖,後人稱他們為“人祖爺”和“人祖奶奶”。
河南省群眾藝術館研究員、民俗學家倪寶誠先生介紹說,有關專家的研究表明,二月會的原始主題是生殖崇拜。在《周禮·地官》裏就有關於二月會的記載:“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意思是說,二月春天到來的時候,統治階層會發布政令,命未婚的青年男女集中於一個地方約會,這時男女可以約定私奔。實際上就是每年二月,青年男女可以自由戀愛,自願結合,這曾經是中國古代婚姻發展史上的一個巨大進步。
在古宛丘,也就是今天的周口淮陽,太昊伏羲氏“正姓氏,製嫁娶,通媒妁,以重人倫之本”的製度一經實踐,每年農曆二月,打破氏族觀念,用“會”的形式,把各個部落的青年男女召集到一起,讓他們有機會接觸,產生感情以至結為婚姻、傳宗接代。而這樣一個一年一度的儀式慢慢形成了一個固定模式,這就是今天人們看到的廟會的雛形。
被摸穿的“子孫窯”
如今的“二月會”上有一個簡單而轉眼的儀式:在會場中央放一塊帶有“窯孔”的大石頭,人們稱它是“神媒石”。男女之間如果互相有意,就用手摸一摸“窯”,以表明二人情投意合。
現在太昊陵顯仁殿東北角的一塊青石磚上有一個醒目的黑幽幽的圓孔,來趕廟會的男男女女走到這兒都要爭先恐後地用手摸一摸這個圓孔,從他們虔誠、充滿向往的神情可以看出,似乎這舉動能給人們帶來些什麼。
當地的老人們說這是為了早生貴子,年輕人則說是為了讓他們的愛情能夠天長地久……人們眾說紛壇,但無疑都和婚姻繁衍有關。專家對此給出了文化層麵上的解釋——這種觸摸小黑洞的儀式保留了最原始的女性生殖崇拜,這是母係氏族社會階段的標誌。這個小黑洞叫做“子孫窯”,探摸“子孫窯”標誌著兩性的結合,兩性結合的結果是生兒育女,也就是企盼喜得貴子、家族香火不斷。
最令人驚奇的是在周口淮陽,原來大殿基石上的“子孫窯”已經被鑽透了,現在人們看到、觸摸的是一塊1990年才新換上的“子孫窯”。近二十年時間過去了,青石上的“子孫窯”又被磨出了七八公分深的黑洞。
在那遙遠的“隻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社會裏,女性的生殖功能曾被推崇為創生萬物的魔力,女性成為人類繁衍生息的主體。“子孫窯”是原始女性生殖器官崇拜的物化,是遠古生殖崇拜的一個生物遺跡。神奇的“子孫窯”不知被虔誠者摸穿了多少塊,世世代代的人們懷有的美好心願一隻沒有更改。如今,人們仍然將它作為祈子、祈福、保平安的聖物,寄托自己多美好生活的向往。
向人祖爺還願
逛“二月會”的人們會看到,有些當地人們手中拿著一根頂著紅色方形盒子的木杆在手舞足蹈。這和“二月會”的廟會祭祀文化有什麼關係呢?
中國古來稱男子為頂梁柱,認為男孩支撐門戶,是其門戶的旗幟。太昊陵的“二月會”上也有旗杆,還有“還旗杆”、“搶旗杆”的風俗。所謂旗杆,就是用一條木杆,穿過不封頂的木盒。木盒是方形的,方形象征地,地是女性的象征;木杆穿過不封的頂,表示頂天立地。
廟會期間,進香拜祖的人山人海中,一個個披紅掛綠的男孩特別顯眼,他們在家人的簇擁下,樂滋滋地向“人祖爺”報喜還願來了。誰家在太昊陵摸“子孫窯”或拴娃娃、搶旗杆得子後,待孩子長到12歲時,必定要來“還旗杆”。把孩子披紅掛綠打扮起來,又是放鞭炮,又是吹嗩呐,喜氣洋洋地向“人祖爺”答謝恩賜,報告祖宗已吉祥得子,禱告“人祖爺”保佑孩子長大成人,望子成龍。而另一些祈求得子者,不等旗杆燒掉,就來“爭搶”,這叫“搶旗杆”。“搶”到手的人興高采烈地揚旗而去,“還旗杆”者也滿意而回,皆大歡喜。
據說這個生子還願的旗杆儀式是很靈驗的,許多人家都是通過這樣的“搶旗杆”、“還旗杆”的習俗最終有了臨門的喜事。
一位當地的中年母親介紹說,以前她一直沒有孩子。廟會時候到人祖爺大殿跟人祖爺祈禱,“拴了個娃娃”,後來就生了個大胖小子,孩子到12歲來還願,謝謝人祖爺,謝謝人祖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