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周口廟會遺風(2 / 3)

不知是不是這位母親的虔誠感動了人祖爺和人祖奶奶,但是這個風俗由來已久,反映的是從上古遺留下來的生殖崇拜。

“二月會”上,人們還可以看到一群群肩擔青龍彩鳳花籃,手敲竹板,邊舞邊唱的婦女,她們時而慷慨激昂,時而低吟淺唱。她們以一種近乎宗教式的虔誠來展現的是什麼舞蹈,她們口中吟唱的又是什麼曲詞呢?

祭祀舞蹈“擔經挑”

自古以來,“二月會”遺風裏還留下了一種古老獨特的舞蹈,婦女們一邊跳,一邊唱著調子:

有了天有了地沒有人煙,上天神隻留下人祖兄妹二人,他兄妹下凡來萬古流傳,眼看著一場大災禍就要來臨,多虧著白龜仙渡到昆侖,無奈何昆侖山兄妹滾磨成婚,時間長日已久生下兒女百對,天下人咱都是一個母親。

舞者多是年長的婦女。每年二月會時,她們高舉黃綾青龍旗,浩浩蕩蕩從四麵八方來到太昊陵。花籃稱為“經地挑”,如聖物般擔在肩上。她們先祭拜“人祖爺”,然後到統天殿、顯仁殿、伏羲陵前表演“擔經挑”。“擔經挑”傳女不傳男,據說這是遠古時期“龍花會”流傳下來的規矩。這“龍花”指的是伏羲、女媧,古人認為伏羲是大龍,女媧為小龍,以擔花籃誦經文的形式進行祭祖活動。

“擔經挑”是用什麼樣的舞蹈形式體現其內在的精神實質呢?

專家倪寶誠解釋說,這種舞蹈一般是四位婦女一起跳,一個敲經板,叫做擊打經板經(所謂經板就是用兩個竹木板敲打);另外三個人在舞蹈,又叫做“擔花籃”,或叫做“履跡舞”。“跡”是指走路留下的痕跡,“履跡”即沿著那種軌跡。這種舞蹈的文化曆史比較悠久,是對生殖文化的一種謳歌和讚頌。擊打經板的人嘴裏念念有詞,大體上是關於人類的發展、歌頌幸福、歌頌男女之間的結合、表達對幸福的向往等,一般都有固定的唱詞內容。之後三位婦女沿著一定的路線踏起優美古樸的舞步。舞者一般身著黑色服飾,頭上纏繞著五尺輕紗,腦後垂下兩條飄帶,飄帶有時伴隨著舞步就會交纏在一起,而後又自然地分開。

這種交纏又有什麼深意呢?從上古流傳下來的伏羲女媧畫像中可以找到一些端倪。在表現伏羲和女媧結合的原始浮雕中,兩個人是人麵蛇身,他們臉對臉而蛇尾相交,纏繞在一起。“擔經挑”以飄帶交纏的形式再現了伏羲女媧的結合。

“擔經挑”是太昊伏羲氏故都宛丘的古俗,它作為祭祀伏羲女媧的一種形式,成為淮陽民間盛傳不衰的風俗。“擔經挑”是一種祭祀儀式的舞蹈,因而它帶有巫舞的性質。由此可以說淮陽是遠古巫舞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擔經挑承載著先祖的信息,是古老文化“活動的遺存”,它如史詩一樣在周口流行了千百年。現在“擔經挑”也像劉翔歌舞一樣流行在周口,但在形式、服裝和經文中都添加了不少現代元素,唯有那青龍、彩鳳、花籃和那蛟龍擺尾的舞姿依然不變。“擔經挑”是人們的精神寄托,情感宣泄的載體,也是她們健身、娛樂宣泄的載體,也是她們健身、娛樂的理想形式,並成為了一種固守的生活狀態。這種古老的文化,就像“活化石”一樣在人民的生活中遺留了下來。

在周口二月廟會中人們會看到很多泥製的玩偶。這是普通的玩具嗎?淮陽民間藝人世世代代在這些玩偶上用點線符號裝飾著,其中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嗎?

民間藝術珍品:泥泥狗

世界上又各種各樣的玩具,但淮陽太昊陵廟會上的這種玩具確實獨一無二的。麵對這些古拙、怪誕、超自然的形體,人們又似乎很難將它和玩具聯係起來。

這種玩偶,當地人叫它“泥泥狗”。泥泥狗,是太昊陵泥玩具的總稱,當地老百姓叫它“靈兒狗”,說它是給“人祖爺”守陵的,把它奉為祭祀伏羲的神物。自古以來,二月會期間,街道兩旁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泥泥狗。南來北往的遊人香客,到太昊陵祭拜過“人祖爺”後,都要買一些泥泥狗帶回去,不僅沾沾泥泥狗的靈氣福氣,據說還可以驅邪避災。

據河南省群眾藝術館研究員、民俗學家倪寶誠老師介紹,泥泥狗是迄今為止在我們國內民間玩偶當中曆史最悠久、造型最獨特、文化內涵最豐富、最具有人類生殖文化研究價值以及學術研究價值的一種活化石。可以說它是一種古文化的活物證,也是活態文化裏最珍貴、最值得進行研究探討的一種物證。

淮陽人捏泥泥狗的習俗由來已久,據說也是與伏羲、女媧摶土造人有關。當地人傳誦著這樣一個故事:伏羲、女媧兩兄妹成婚後,生兒育女,過著幸福的生活。但是放眼天下,仍然人煙稀少。他們嫌自己的後代太少,無法使人間有生氣,就一起捏製泥人,等這些泥人曬幹後,就變成了能走動、會說話的人。遇到風雨襲來的時候,伏羲和女媧來不及一個個往屋裏收,就用掃帚掃。現在人們看到的泥泥狗就是伏羲和女媧摶出來的泥人。可以說千百年來,泥泥狗的製作方式和這個古老的傳說,在淮陽民間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