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處川西北的大渡河上遊沿岸及岷江源頭一帶,有著終年積雪不化的山峰和綿延千裏的原始森林。這裏聳立著當地人崇敬的嘉摩墨爾多聖山,它是藏區四大聖山之一,嘉絨勇士的後代就在此繁衍生息。
勇士的後裔
聖山的名字源於當地的一位英雄。傳說在古代曾有一個南亞國家入侵西藏,於是藏王向後來的嘉絨地區求援,嘉絨地區的勇士墨爾多便帶領嘉絨戰士前去援助。在前線,墨爾多身先士卒,帶領將士們浴血奮戰,終於把敵人趕出了西藏。墨爾多回到嘉絨後,人們為了紀念這位英雄,就把聖山命名為嘉摩墨爾多聖山。據當地人說,山中埋藏了一百多處佛教經文和法器。
不僅如此,人們還把聖山周圍方圓數百公裏的區域稱為“嘉摩察瓦絨”,“嘉摩”就是“嘉摩墨爾多聖山”的簡稱,“察瓦”在藏語裏是熱帶的意思,“絨”指的是農業。“嘉摩察瓦絨”又簡稱“嘉絨”。這片地域後來漸漸發展為雪域藏地有名的四大農區之一。
其實,據實物考證和史料記載,在新石器時期,嘉絨地區就已經有人生活、繁衍。在唐代以前,在這一帶生活著“嘉良夷”、“白苟”、“哥鄰”(哥,意為犛牛;鄰,意為人。哥鄰人即是以犛牛為圖騰的部族)等部落,而統治這一地區的則是一些部落首領。7世紀初,吐蕃讚普鬆讚幹布統一了吐蕃,嘉絨地區也歸於吐蕃的管轄之內。
到了唐代,由於吐蕃王朝和唐王朝在邊境的拉鋸戰相當頻繁,於是吐蕃讚普從西藏的阿裏、象雄等地調集了大量軍隊,由柯潘將軍帶領在此駐紮下來。
在千百年的曆史進程中,那些來自遙遠西藏的士兵們和當地的土著居民漸漸融為一體,世代在這裏繁衍生息,久而久之就被共同稱為嘉絨藏族。
吐蕃王朝瓦解之後,這些地方的軍事首領各據一方,成為當時的世襲土司。
嘉絨和古代的象雄有著緊密的聯係。象雄在哪裏?現在學者們說法不一,有的說在西藏阿裏地區,有的說就在嘉絨地區。但無論象雄在哪裏,它與嘉絨曆史的聯係是無法否認的。嘉絨地區的頭領一部分來自象雄地區,一部分是藏王鬆讚幹布的後裔。據專家講,現在的嘉絨語中還保留了很多古藏語的成分。
鬆讚幹布繼位伊始,就想創製吐蕃人自己的文字,先後派出過幾批大臣到南亞、西亞學習文字的創製方法,卻都失敗了。後來,鬆讚幹布想起了一個能人,名叫吐米善召。他從小聰明伶俐,又有吃苦精神。鬆讚幹布把他召進紅山宮,誠懇地請求他說:“吐蕃沒有文字,好比一個人沒有眼睛,一個武士沒有刀劍,走夜路沒有燈。請你一定要把造字的方法學回來,這是造福子孫後代的大事情。”他給吐米善召金砂和金粉,作為他帶著拜師求學的禮金。吐米善召和他的同伴,經曆千辛萬苦,翻過冰雪覆蓋的喜馬拉雅山,騎著大象進入老虎出沒的森林,走遍南亞各地,最後找到了精通聲明(聲韻學)和文字學的大師婆羅門李敬,獻上金砂金粉,恭恭敬敬地提出了學習創製文字的請求。婆羅門李敬被他的熱誠和意誌打動,答應收他為徒。吐米善召在李敬身邊整整三年,學會了梵文、烏爾都文等南亞文字,又學習了文字的創製方法,之後回到了吐蕃。吐米善召歸來後,從此閉門不出,獨自一人待了很多個夜晚和白天。終於吐米善召仿效蘭紮文創製了藏文楷書體,仿效烏爾都文創製了藏文草書體。
不過,過去的文字隻有達官顯貴、士官頭人、活佛高僧才有資格使用。那時,在嘉絨地區的寺廟裏的情況也是一樣,寺廟裏使用的是藏文,而民間依然隻是講著當地土語,文字不能為百姓所利用。嘉絨土語一直流傳了下來,留在了嘉絨人的血液中,現在的嘉絨土語被稱為原始古藏語。嘉絨地區之所以能把原生態的民族文化、習俗保存至今,古藏語這種語言在其中也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古老崇拜與藏傳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