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種的準備工作以一個村為單位,每家輪流下種,在開種前必須經過卜卦、測吉日和念經活動,選好日子後才能下地幹活。
現在這裏還沿用著古老的撒播法,必須由一位做了父親的、有生育能力的男工來做撒種匠。人們稱撒種匠為“土地神”,由“土地神”來播撒種子,這也預示著來年的莊稼必定會有一個好的收成。
嘉絨男子不僅能上山打獵下地幹活,而且還是一群心靈手巧的手藝人。在這一地區,由於交通不便,很多東西無法從外界獲取。所以有的手藝人大到建房,小到做靴子、打首飾都能勝任。
尼瑪是阿壩地區大藏鄉的一位鐵匠,但是他更出名的還是縫紉手藝。說到縫紉,在藏族還有一個很特別的習俗,那就是為客人縫衣服時,針尖隻能向著自己,因為針尖向內才是表示對別人的尊敬。
尼瑪縫製的衣服以平時穿著的居多。由於這裏的藏民主要從事農業,他們的服裝和其他藏區有著一定的區別。
嘉絨男子的服裝和其他藏區相比,變化不是很大。而婦女的服裝則不同,在服飾和圖案上融入了周邊其他民族的許多元素,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和其他藏區婦女雍容華貴的服飾相比,嘉絨婦女在裝束上更講求實用,她們的首飾明顯少了許多。或許是在沒有了長途跋涉的遷移之後,她們不需要把所有值錢的東西都帶在身上,因為她們畢竟擁有了固定的居所。
隨著祖輩們的遷移,嘉絨藏族一代代地在這裏居住下來,而他們原有的居住方式也在悄然轉變。穩定的生活環境讓他們逐漸放棄了遊牧時所用的帳篷。
在這裏,村寨都是依水而建,河裏的石頭自然也就成了他們建房的主要材料。
石碉樓就是嘉絨藏族的住所。
這種石碉樓民房融居室和堡壘於一體。碉樓一般會有四五層,從三層起正麵和兩側都有圍廊,圍廊的作用主要是便於農作物收割以後在這裏自然晾幹。
或許是因為很多人是從外麵遷移進來的緣故,嘉絨藏族的民居建築風格很大程度上吸收了其他民族的建築特點。
在嘉絨藏族的建築裝飾上,無一例外地體現了他們對白色的喜愛。這種喜愛源自他們的生活,也來自他們對自然的崇敬。
聖山上的皚皚白雪,神秘、莊嚴;天上飄動的白雲,聖潔、美麗;白色,在他們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他們看來,白色,是一種吉祥的色彩。
石碉樓的牆上用石灰或白泥畫上了日月圖案,與牆頂、門簷上的白石相呼應,加強了石碉樓的美感。在這裏,宗教文化和建築藝術再一次得到了完美的結合。
六七月間,在梭磨河峽穀,漫山遍野覆蓋著綠裝,草坪上開滿了鮮花。經過春耕的一段緊張勞作之後,人們也可以鬆弛一下精神,享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時光了。
每年農曆五月初四,是嘉絨藏族的“看花節”。當地人稱為“若木尼”,在藏語中“若木尼”是“到野外去集會享受大自然景色”的意思。
據說“看花節”源於本波教的山神崇拜。嘉絨藏族特別崇拜山神和水神。認為每一種自然物都有神靈,為了感謝上蒼神靈賜予人間如此美好的天地,各村寨的人們都相約到山頂的“瑪尼堆”前進行祭祀活動。這種集體性的煨桑祈願活動,逐步演變成了現在以尋求歡樂為主的“看花節”。
“看花節”可謂是嘉絨藏族的飲食節,這幾天每家都會把家裏最好的食品、最好的咂酒帶到看花節上盡情地享用。
看花節使青年男女們得到了更大解放,處處蕩漾著他們的歌聲和笑聲。同時也是他們抒發愛情、尋求伴侶的大好時機。人們穿上了最好的衣服,佩帶著最華貴的裝飾品。跳起了優美豪放的鍋莊,帶著輕鬆愉快的心情投入到秀美自然的懷抱中。
在這個快樂的時節,隨著歌聲的蕩漾,忘卻了一年勞作的辛苦,同時也迎來了新的希望。
祈神拜佛的儺戲
嘎南村是地處四川省阿壩地區的一個普普通通的藏族村落,適逢夏季,收割的季節還沒到來,對於村民們來說,這段時間是最悠閑、最快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