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6歲的羅爾依老人,一大早照例來到了轉經房轉經,每天早晨的轉經功課對他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在藏區,每座寺院和轉經的路上都設有許多轉經桶,經桶裏裝有各種經文,當經桶轉動一周,就等於念誦了一遍裏麵的經文。
解放前,羅爾依家族是世襲的土司隨從。他的爺爺是當地有名的喇嘛,但凡有重大的民間節日和宗教活動他都要來主持或者參與。羅爾依老人從爺爺身上學到了不少東西。老人精於鐵匠、銀匠、雕刻等活計,他還是一位占卜打卦的好手,是當地有名的老藝人。
今天老人除了轉經之外,還要到寺廟裏為全村人做祈禱,祈禱的方式既簡單又古老,在當地稱為“煨桑”,就是通過桑煙來祭祀上蒼,感謝上蒼賜予這個村子和平富裕。
嘎南村的村民們正忙著搭建帳篷和準備道具。對於一年才能看到一次的藏戲演出,村民們投入了極大的熱情。
嘎南村的藏戲表演在阿壩地區是遠近聞名的,他們沒有專業的演員,演員都是本村的村民。這種傳統的戲曲演出要持續下去,村裏的這幫年輕人是唯一的繼承者。
戲中的男女角色全由男子扮演,角色的身份由麵具和服裝來劃分,麵具很誇張。嘉絨藏戲在演出中無論主角或配角都要佩帶麵具。麵具,這種古老祭祀中使用的道具,隨著嘉絨藏戲的發展而發生著變化,成為嘉絨藏戲演出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
在嘉絨藏戲中,沒有專門的演出服裝,服裝也隻是生活中的新衣服。這些服裝經過精心設計之後,不禁讓人聯想到了那些遠古的戰士。
羅爾依老人早早地來到了會場,做為村裏年紀最大的長者,他同時也是這裏表演藏戲時間最長的演員。他演出的是傳統劇目《老夫與少婦》。
《老夫與少婦》說的是一位山村老頭娶了一位年輕美貌的姑娘為妻。年輕的妻子找了一個青年男子做勞動幫手,結果日久生情,老頭知道後開始對妻子的不忠表示不滿,最後老頭意識到了自己的年老體衰,成全了這對年輕人的故事。這種幽默、直接的表達方式深受當地群眾的喜愛。
嘉絨藏戲主要以當地人們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件和民風民俗為表演內容,表演形式通常將當地民間歌舞的動作和方言對白、藏族樂器結合在一起。
嘉絨藏戲表演的曆史,可上溯到公元755年,即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在這一地區的部落首領為了舉行新宮殿的落成大典,特地從部落和寺廟中精選能歌善舞的藝人、僧侶,組建了一個藏戲戲班,在原始歌舞、儺戲的基礎上,根據民間流傳的曆史故事“阿米格東”改編成了一出叫《格東特青》的劇目,在部落舉行的施法會和宮殿的竣工典禮演出。這種表演形式也就從此流傳了下來。
然而,他們的這些表演最終被外界所知,已經是一千多年以後的事了。
據史料記載,在1776年,也就是清代乾隆四十一年,清政府平定了四川大小金川之亂後,在京城宴請凱旋將士,其間,乾隆在一首名為《四月廿八日凱宴成功諸將士》詩的夾注中寫到:
阿桂等俘番童,有習鍋莊及斯呷魯者,即番中儺戲也。
藏族是一個全民信教的民族。在各種活動中都貫穿著一些祈神拜佛的內容,儺戲就是為這種內容服務的一種表演儀式。它們中有的僅僅是從原始儺祭中演化出來的。
在乾隆這首詩的注釋中提到的“斯呷魯”,即藏語“陸嘎爾”的諧音。“陸嘎爾”在藏語中是歌舞、神話、戲劇的意思。也就是對藏戲與儺戲的稱謂。
從西藏和安多地方流傳過來的傳統劇目,也保留了一些片段。從這些片段當中我們依稀還能感受到一些古老藏戲的影子,感受到古老藏民族的神韻。
儺戲敲敲打打,吆喝起舞,舞者將祖先的生活繼承下來,嘉絨藏族的生活也就在這些古老的傳統中延續著,傳承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