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有洞天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桃花源記
這是一千多年前中國著名的文學家陶淵明所寫的《桃花源記》中的片段。千百年來,作者虛構的那個與世隔絕、安樂美好的世外桃源成為無數人向往和追求的理想。如今,我們要去尋訪的正是這樣一個被稱為“現代世外桃源”的地方——雲南省文山州廣南縣的壩美村。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在陶淵明的筆下,要進入桃花源,需要經過一個山洞。
正如文章中的描寫,出現在人們眼前的是幾座陡峭的山峰和一個巨大的喀斯特溶洞。當地人說,這就是進入壩美的必經之路。而直到此時,我們仍不能相信,就在這個山洞的盡頭,會有一個鮮為人知的世界。
小船很快淹沒在一片漆黑之中,仿佛把人帶入了一條神秘的“時光隧道”。我們就像陶淵明筆下的漁夫一樣,心懷忐忑地沿著溪水前行,去探尋那向往已久的“世外桃源”。
好在洞裏並不是完全漆黑一片,每隔一段距離,洞頂就會出現一個自然形成的天窗,在船即將陷入黑暗的時候,送進一束光亮。這樣的天窗共有三個,每個都不相同。
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大約前行了二十分鍾,小船沿著洞壁拐了一個彎,眼前猛地一亮,船工告訴我們,那豁然開朗的地方就是傳說中的“世外桃源”壩美了。
世界上的巧合或許就是這樣令人不可思議。不管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是否真的存在過,但眼前的情景卻與《桃花源記》中的描寫如出一轍。靜靜的河流、古老的水車、阡陌縱橫的田野、古樸的村舍依次鋪展開來,一派田園牧歌般的景象。置身其中,不禁令人恍如隔世。
但是,我們的眼前沒有桃花。村民們說,我們來的不是季節,就在一個月前,四周的山坡上漫山遍野都是盛開的桃花。這是一個狹長的山間盆地,當地人稱為“壩子”。壩美村便位於壩子一側的山腳下。盆地四周都是高聳的石灰岩山峰,山峰間布滿大大小小的溶洞。一條壩美河從一個溶洞中穿山進來,衝出一塊方圓兩三平方公裏的土地,又緩緩地從另外一個溶洞穿山出去。由於四周山高林密,兩個溶洞便成為壩美與外部世界聯係的孔道。趕上雨季水大的時候,兩個溶洞一封,壩美便完全與世隔絕了。
事實上,這個壯族的小山村仍然處在一種半封閉的狀態。村子裏至今沒有電,看不到電視,沒有電話,也看不到報紙。山外的世界對於他們而言是那樣的遙遠和陌生,以至於他們很難分得清今天是幾月幾號星期幾。這一切無不讓人聯想起《桃花源記》中那些“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人們。
誰是壩美祖先
說到壩美村的曆史,村裏一直流傳著許多說法,但幾乎所有的說法都語焉不詳。麵對我們的詢問,連做過幾年村長的黎學鄭也流露出一臉茫然。
黎學鄭隻是聽老人說壩美人祖上是在戰亂期間避難來到這裏,但是其中的細節老人也不大清楚。老人說壩美黎家不知在這裏生活了多少年,隻知道黎姓已經傳到了第17代。
黎、儂、黃、徐是壩美村的四大姓氏,對於祖先的來曆,他們都持有各自不同的看法。根據村裏黎姓老人的說法,村民的先祖都是廣東人。相傳六百年前,廣東南海黎氏兄弟一路躲避匪患,逃到了這裏,因為被土匪追得急,慌忙中逃進了水洞,繼而發現了壩美這個地方。而儂姓的老人則堅持自己是宋代壯族農民起義領袖依智高的後代,因為起義失敗,起義軍的殘部躲進了壩美。他們的後代便在這裏開荒墾殖,辛勤耕耘,逐漸繁衍,一代一代過上了自給自足、和諧平安的生活。因此,他們認為,壩美村的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宋代。
村口的這棵大榕樹據說已經有上千年的曆史了,村民們稱它為“龍樹”。龍是壯族人的圖騰,無疑,這棵巨大的“龍樹”是壩美村村民的精神依托。今天,村民們在榕樹下擺上雞和豬頭,並且請了兩位年長的村民前來念唱經文。儀式雖然簡單,但仍然顯得莊重肅穆。村民們說,這是壯族最重要的傳統習俗之一——“祭龍”。
祭龍每年舉行一次。雖然我們聽不懂經文所唱的內容,但是村民告訴我們說,長者是在請求龍神繼續保佑壩美的老人、土地和牲口,讓壩美全村能夠平平安安地度過這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