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惠子非魚之辯”的典故出自《莊子·秋水》。
這天,莊子和惠子在水岸邊散步。莊子隨口說道:“你看河裏那些清閑遊蕩的魚兒,是多麼快樂啊!”惠子怎能放棄這個爭辯的機會呢,馬上說:“你又不是魚,怎麼知道魚快樂呢?”莊子不甘示弱:“那你又不是我,怎麼就認定我不知道魚快樂?”
莊子與惠子的談話近乎詭辯,“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的對話始終為後人所稱道。在福建省周寧縣仙風山下浦源鯉魚溪,人和魚卻能自然而然地心意相通。這一切,來自於當地人和魚之間一份難得的默契。
飲水思“魚”
浦源村的清晨,一場特殊的葬禮正在舉行。百餘名男女老少神情凝重,伴隨哀樂鼓鑼之聲,緩緩沿溪岸而行。
村中德高望重的長老在魚塚前上香,行了三拜九叩之禮後,畢恭畢敬地致上洋洋灑灑二百餘字的祭文。“所以澗底鱗潛,蜚聲遐邇,曲指八百春秋。人諳魚性,魚識人情,患難與共,歡樂殊同……”雖然祭文是用駢體韻文寫成,但還是能聽出它講述的是人和魚之間的故事。是的,今天被埋葬的不是人,而是一條得享天年的鯉魚。“……鯉魚溪人謹以三炷馨香一卮酒,致祭於鯉魚亡靈……表吾儕之博愛兮,惟祈爾裔蕃昌……”此地的鯉魚何幸,能夠受到如此尊貴的禮遇呢?
浦源鯉魚的故事,要從溪邊的鄭氏宗祠說起。宗祠裏供奉著浦源鄭氏始祖鄭尚公的塑像。南宋嘉定二年,偏安江南的朝廷已是風雨飄搖,卻依舊充滿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戾氣。官拜朝奉大夫的鄭尚公又度過了一個不眠之夜。與以往不同的是,他終於做出了一個影響整個鄭氏家族的決定——尋一塊世外桃源,作為自己安享晚年的棲身之地。當他舉家來到距今浦源不遠的吳厝底時,他被這裏的鳥語花香吸引了,此處山清水秀,土地尚未開墾,一條溪流蜿蜒流過,鄭尚公的心裏不禁一陣激動:這不正是自己夢想的家園嗎?
於是,鄭氏族人在這裏安居下來,過起了布衣躬耕的田園生活。穿村而過的溪流歡快地流淌著,象征著鄭氏子孫勃勃的生命力。為了防止飲用水源被汙染或投毒,聰明的鄭氏祖先就在這條溪流中放養鯉魚,一則去汙澄清,二則預防外人投毒。這魚兒便成了村人飲用水的“守護神”。八百年過去了,在村人的精心嗬護下,浦源人的“生命之河”中已活躍著萬尾鯉魚。它們聞人聲而來,見人影而聚,彩鱗翻轉,鰭尾踏波,仿佛競相向人們邀寵,炫耀自己的美麗,和這美麗背後一個個動人的故事。
主持建造了宗祠的浦源鄭氏八世祖——晉十公是當時村裏的族長,威望一時無二。他極富遠見,看著溪中的鯉魚越來越多,不禁心生疑慮:將來定會有人偷捕鯉魚,倘若哪一天將魚捕完,豈不枉費了先祖的一片苦心?
晉十公心生一計,馬上在全村開會,定下民約,膽敢偷盜溪中鯉魚者,罰請戲班入村,為村人擺台一天謝罪。請戲班表演可是筆不小的開支,在這樣的懲罰措施下,本來心生歹意的人都退卻了。然而,晉十公還是不放心,他希望能想出一個萬全之策。於是,他暗示孫子去偷魚,並將其當場抓住。在宗祠前,當著村人與祖宗的麵,將孫子吊打得皮開肉綻,並“罰宴”村人三日。開宴前,他讓村人立下誓言:無溪中鯉魚,則無浦源村人。有村有人必有魚。晉十公的“苦肉計”果真見了成效,村人都被他的嚴厲和他力保鯉魚的決心所震懾了。從此,溪中鯉魚如鄭氏族人一樣,一直過著悠閑自得的生活。
浦源的老人們津津樂道於這樣一個傳說:溪中的鯉魚不是魚,而是太上老君身邊美麗聰慧的侍女,她下凡化作鯉魚仙姑,駐守在浦源,守護一方水土。因此,凡偷撈捕食者都會受到神仙的懲罰。這則傳說的背後寄寓著浦源人一片美好的心望。
飲水思“魚”,是鯉魚使鄭氏族人先喝上了潔淨的水,鯉魚就是村人的“生命之魚”。為了保護溪中的鯉魚,浦源人的祖先可謂用心良苦,他們借助神話故事,給鯉魚“穿”上神奇“外衣”和堅不可摧的“戰甲”。從此,鯉魚在村民的心目中占有著很重要的位置,護魚習武成了當地的時尚。當然,鯉魚溪得以保全,最重要的還在於村民淳樸善良的性格。
“澗水拖蘭翠,遊鱗逐浪多,羨魚休唱釣魚歌。佇看樂時曾似,躍龍梭。噴沫驚芳餌,浮沉滾浪波,青髻紅尾順行過。點破天機動靜,快如何!”清代學者王鴻這首《南歌子》,形象地描述了浦源鯉魚溪的動人情景。浦源的鯉魚是幸運的,它們本來隻能成為人類餐桌上的佳肴,在這裏它們卻免去刀俎之災,修成不殺之身,得享天年。
家住桃花源
從浦源望仙風山,是環村八景之一的“麻嶺春晴”。從仙風山望浦源,山下的盆地和座座隆起的小山包,就像大海中的小島。而浦源所處的位置就如同大海岸邊的港口,真可謂占盡了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