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十公看中了這塊寶地,在此組織修建了鄭氏宗祠。
鄭氏宗祠造型獨特,前窄後寬,形同古船。整個祠堂為三進式中國古典殿堂建築,雕梁畫棟,富麗堂皇。
宗祠正廳供奉著北宋駙馬鄭南公、始祖朝奉公及他們夫人趙氏、呂氏塑像,左邊是建祠及保護鯉魚的鄭晉十公及夫人塑像,右邊是廣行善事、最後歸神的鄭九公塑像,兩側依次陳列著曆代珍藏的龍頭祖牌,如同“家譜”。
村的西南方向不遠處便是海拔千餘米的紫雲山,這裏叢林密集,長年雲霧繚繞,數十條山澗清泉從此奔流而下,數十眼淙淙泉水帶著深山中的清幽之氣流下紫雲山麓,其中的一條就是浦源人的“母親河”——“鯉魚溪”,潺潺的流水和歡樂的鯉魚給浦源村帶來靈性與生機,滋養著祖祖輩輩的浦源人。
在修建宗祠的同時,晉十公與族人們一直不忘營造出一個屬於自己的世外桃源。而夢想開始的地方,就是鯉魚溪。鯉魚溪本是一條普通的溪,偏偏在鄭氏族人安居的浦源,成為了一道人間奇景。從高處看浦源,黃牆黛瓦的老村恰似一幅太極圖,而鯉魚溪恰似這太極圖中的太極線,村口的葫蘆塘和半月塘便是兩個太極眼,而那滿溪的鯉魚正是太極圖中自在遊弋的“陰陽魚”。
浦源村的先人們早看出了個中奧妙,於是,相傳晉十公曾動員村人拓寬山澗,才形成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鯉魚溪。晉十公囑咐村人沿溪建房,建房時還在溪邊路下修建“l”形的下水道,以便鯉魚在發大水時躲藏。村人們在溪側植上綠菖蒲讓鯉魚銜住,以免鯉魚被洪水衝走。鯉魚溪兩岸的民居結構古樸別致,順著蜿蜒的小溪,一座座原木小屋錯落有致。另外,浦源村中有無數個“七”——七座木橋、七個水墩、七條古巷,說明當年的設計者深諳周易之道。在明清古民居中七古巷迷宮般的弄堂、巷道中,外地遊客很容易迷失方向。村人卻說這樣的布局既方便了鄰裏交往,又防止了盜賊出沒。這也許就是八卦的奧妙之一吧。浦源人以他們的建村實踐,自覺履行著中國傳統文化中道法自然的精神。
去掉迷信的成份,“風水”之說有許多揚長避短、因地製宜的因素。浦源鄭氏祖先的智慧依據風水,卻暗合了科學。
淅瀝的春雨中,桃花怒放,整個浦源便掩映在粉色的桃花當中。漫步在浦源的舊街,體會那份古香古色。田野裏,農夫們在耕作,披著蓑,戴著笠。令遊人不勝唏噓:這裏果真是鄭尚公心中的桃花源了。
愛魚如命,敬魚如神
“我看那邊有一隻小小的花鯉魚,我輕輕地走過去想要抓住它。為什麼鯉魚不害怕,喲,原來我們是好朋友。”在溪岸邊,一個名叫鄭雨菲的6歲小姑娘,哼著動聽的兒歌,興趣盎然地觀察著溪中的鯉魚。春到鯉魚溪。小雨霏和夥伴又一次爬上橋頭,盼望著能像去年一樣再一次看到鯉魚跳龍門。
無奈今年的早春陰雨連綿,水還太冷,魚兒還不活躍。但這絲毫不能降低小姑娘們看魚喂魚的熱情。
小雨菲從小很喜歡鯉魚,全家一起吃飯時,隻要家長一不留神,她就端著飯碗跑得不見蹤影。不過不用擔心,這時候她肯定是在溪邊,你一口,我一口地用自己的飯喂著鯉魚呢。要說這小雨菲,真是地地道道的浦源小姑娘,愛魚認魚都是一流的,她還能清楚記得自家門前鯉魚的模樣呢。
浦源鯉魚的最大特點就是不怕人,對人充滿了信任。隻要有人站在溪邊,魚群就會湊近,等著人來愛撫它們,給它們食物。
村民在溪邊洗肉和菜的時候,鯉魚便成群結隊來搗亂了。它們爭先恐後地咬緊眼前的美食,你拖我拉,誰也不甘示弱。要是人驅趕它們,它們就佯裝離開,其實在暗中觀察人的態度。隻要稍不留神,它們便一口銜住美食溜之大吉。尾巴一搖一擺,炫耀著自己的“戰利品”。小小的一塊光餅,就可以讓魚兒在水裏追逐舞蹈,踏浪弄鱗,引得岸上的人們一陣陣歡笑,這是浦源人特有的娛樂方式。
說起與自己朝夕相處的鯉魚,村民們如數家珍,他們還給一條條鯉魚起了名字。“河裏這條黑色的鯉魚,頭上有兩點亮亮的,就像駙馬的官帽上插的兩朵金花,我們把這個魚叫‘駙馬魚’,那條胖胖的紅鯉魚,我們叫它‘公主魚’。你看看我們站在這裏,這一大群全部都來了,就像開會似的。”村民七嘴八舌地向每個遊人介紹可愛的鯉魚,樂此不疲。
三月是魚產卵的季節,公魚成群結隊地追求母魚,追到了下遊無法返回,村人就集體出動,把魚一條一條抓回來放回河裏。令人稱奇的是,鯉魚溪中的鯉魚也隻願生長在浦源村裏,頗有故土難離之感。每當雨季來臨,鯉魚便咬住溪壁上的綠菖蒲,防止被水衝走。一旦被水衝到下遊,它們也是千方百計逆流而上,“躍龍門”回家。
每日清晨,浦源村村民鄭傳康的母親起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為溪中的鯉魚祈禱。祈禱上天降下福瑞,保佑人魚平安。“我老母親對魚非常關心,她看到魚死了、少了,就會非常心疼。”鄭傳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