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農曆八月十八,是嘉興海寧一年一度的觀潮節。每年的這一天,鹽官鎮的江壩上人山人海,人們翹首企盼著親眼目睹海寧潮的壯觀。從地圖上看,海寧市剛好位於錢塘江的出口,海與江的交接處,而鹽官古鎮緊鄰錢塘江岸邊,是觀看海寧潮的最佳地點。宋代的詩人蘇軾曾在詩中稱鹽官為“古邑”,可見鹽官古城的悠久曆史。早在漢代末年,鹽官就被設為海昌縣,三國時期,因為司鹽的官在這裏,因此將海昌縣改為鹽官縣。小小的古鎮因為這海寧潮而聞名於世。
天下絕景錢塘湖
“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這是北宋大詩人蘇東坡詠讚錢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來,錢塘江以其奇特卓絕的江潮,不知傾倒了多少遊人看客。
每年的農曆八月十八前後,是觀潮的最佳時節。這期間,秋陽朗照,金風宜人,錢塘江口的海塘上,遊客群集,興致盎然,爭睹奇景。俯瞰錢江潮,有三種不同的形狀:一線潮、交叉潮、回頭潮,而這三種潮形的觀賞又在三個不同的地點為最佳。
海寧縣鹽官鎮東南的一段海塘是最佳觀潮點。這裏的潮勢最盛,以齊列一線著稱,自古就有“海寧寶塔一線潮”的美譽。潮起之前的錢塘江,江水茫茫,碧波粼粼,十分平靜。潮頭初臨時,天邊閃現出一條橫貫江麵的白練,緩緩向西推進,潮水發出隆隆的聲響,就像天邊飛來的悶雷。潮頭由遠而近,宛若一群潔白的天鵝排成一線,萬頭攢動,振翅飛來。潮頭推擁,頃刻間,白練似的潮峰奔到眼前,聳起一麵三四米高的水牆直立於江麵,傾濤瀉浪,噴珠濺玉,勢如萬馬奔騰。潮湧至海塘,最高可以掀起高達九米的潮峰,一派“滔天濁浪排空來,翻江倒海山為摧”的氣勢。這一簇簇聲吞萬籟的放射形水花,十分壯觀。當潮湧激起巨大回響之後,潮水又飛逝而去,不愧有“潮來濺雪俗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之譽。
在鹽官鎮的八堡可以觀賞到潮頭相撞的奇景,這是第二個觀潮勝地。因為在蕭山的二十工段附近有一個沙洲,這個沙洲把潮波分成了兩股潮,海潮漲入江口之後,因為兩岸地勢的原因,潮流速度南快北慢,潮頭漸漸分為兩段。奇怪的是波浪滾滾,湧進神速的南段稱為南潮;遲遲不前的北段潮頭,卻被稱為東潮。當南潮撲向南岸被蕩回來,調頭向北湧去,恰與姍姍來遲的東潮相撞。霎時間,一聲巨響,“山崩地裂”,滿江聳起千座“雪峰”,美不勝收!
鹽官鎮西的老鹽倉可以欣賞到“回頭潮”,是第三個觀潮勝地。這裏,建有一道高9米、長650米的“丁字壩”。潮水湧到這裏,氣勢已經稍減,但衝到丁字壩頭,波浪還是像萬頭雄獅驚吼躍起,激浪千重。隨即潮頭掉轉,返竄向塘岸,直向塘頂觀潮的人們撲來,異常壯美,給人無限驚喜。
在整個世界範圍內,隻有英國的塞文河和美洲的亞馬遜河等少數河流有湧潮現象,但都不及錢塘江湧潮壯觀。那麼為何唯獨錢塘江會形成如此壯觀的湧潮現象呢?
大潮背後的傳說
數千年來,錢塘潮形成的原因也一直困擾著我們的先輩古人。《山海經》認為,由於“海鰍之初入”而掀起大浪;《浮屠書》則認為是海龍的變化引起了錢塘江的潮水;《求異記》中則說:“子胥怨恨,驅水為患,以溺殺人。”而最後一種說法在海寧民間流傳得最為廣泛。
相傳春秋時期,楚國人伍子胥的父親和兄弟都被楚平王殺害,於是他逃到吳國。智勇雙全的伍子胥受到吳王闔閭的重用,在他的幫助下吳王滅掉了楚國和越國。伍子胥也報了殺父殺兄之仇。後來,太子夫差登上王位,但他根本不念伍子胥的赫赫功勳,反而聽信讒言,將伍子胥賜死。伍子胥臨死之前含恨對兒子說,我死後,將我的眼睛掛在城門上,我要親眼看到越國大軍殺來;再用鯰魚皮裹住我的屍體投入錢塘江中,我會在朝暮時分隨潮而來,看吳國如何滅亡。因此,人們說每當潮水來時,就是發怒的伍子胥駕著白色的戰車,手舞銀劍,驅趕江潮浪濤而來。而八月十八是潮神伍子胥的生日,因此這天的潮水最為洶湧。
洶湧的潮水伴著屈死的冤魂咆哮而來,人們的想象總是帶著這樣的英雄主義與浪漫主義的色彩。但現實中,這潮水卻是實實在在地依從自然規律。到了東漢時期,王充在《論衡》中駁斥了之前這些迷信的說法,認為“濤之起也,隨月盛衰”,也就是說潮汐是由月亮引起的。
的確,地球自轉一周需要24小時,在這24小時之內,地球上的點要向月一次,背月一次。向月時,引力增強,會形成一次漲潮。背月時,月亮的引力雖然小了,但地球本身的離心力卻發揮了作用,使海水再次升高,就形成了另一次漲潮。而每個月的農曆初一和農曆十五這兩天,太陽、月亮和地球的中心恰好處於同一條直線上,太陽的引力和月亮的引力一致,共同吸引海水,從而形成了兩次大潮。八月中秋,太陽和月亮離地球最近,引潮力最大,所以潮水特別大。八月十八潮最大,這是由於海水和海底有摩擦力的關係,使引潮力不能立即起作用,需要延後兩三天才能形成最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