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潮汐作用對每一條河的河口都會有影響,為何唯獨錢塘江會形成如此大的湧潮呢?
晉朝的葛洪認識到了杭州灣喇叭口的地形與湧潮的關係。他認為這裏的地形是湧潮形成的決定性因素。然而喇叭形的河口同樣很多,這也隻是湧潮形成的原因之一。
據浙江省錢塘江管理局總工程師宣偉麗女士介紹,錢塘潮的形成原因很複雜,最主要的因素有兩個。第一,錢塘江河口是一個喇叭形的河口,喇叭的寬口——灣口約長一百多公裏,喇叭的窄口——內河大概三公裏左右。東海潮波形成以後往內河傳輸,到了杭州灣口,也就是錢塘江口,整個過程是一個能量積聚的過程。第二,錢塘江河床有一個中坡,存在一個沙坎,當海水到達河床沙坎時水深變淺,潮波變形比較劇烈。以上兩個因素的共同作用,引起了錢塘江的湧潮。
大自然的偉力造就了這蕩氣回腸的海寧潮,使觀者怦然心動,千百年來,人們讚美它,歌頌它,也同樣畏懼它,並且永不停息地試圖征服它。
錢塘湖:威力無窮
這壯觀的潮水究竟有多大的威力?數十年來,設置在錢塘江江邊的鹽官水文站的一些具體數據給出了答案。
水文站的一位工作人員介紹說,這裏的水位變化非常大,水流也特別快。最快的時候每秒鍾可達到9米。這樣的流速,一噸左右重的東西瞬間就被衝走了。這好比一堵移動的牆,轉眼間就能衝到人眼前。
據測算,這樣的流速下,水的平均壓力達到了80千帕~100千帕,這是個什麼樣的概念,來看看大潮來襲之前放置在堤壩上的中巴車的命運就能明白:一個潮頭襲來,中巴車在瞬間就被潮水吞沒,卷入了江中。專家們說,這並不算什麼,這潮水還有著更為巨大的能量:它能夠把一個重達一噸半的鎮海鐵牛直接打翻,並且推到十幾米以外。
麵對這樣的自然界奇觀,人們往往陶醉其中,而忽視了它巨大的能量可能帶來的危害。20世紀80年代的一次大潮中,一些觀潮者忽視了安全警告,越過警戒線,結果有人被大潮吞沒,有人被衝回堤壩,場麵十分慘烈。當然,隨著安全措施的加強,這樣的事情現在已經不會再發生了,但發生在上個世紀的那場事故足以提醒世人,觀潮一定要提高安全防範意識。
千百年來,洶湧的潮水在帶給人們驚歎的同時,每天兩次對錢江兩岸的衝擊也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曆史上,錢塘江堤防屢屢被衝垮,良田被淹,人們的生命財產時刻麵臨著威脅。那麼,人們是如何應對這潮水的威脅的?
鎮海曆程
海寧潮的威力驚人,危害同樣巨大。自古以來,海寧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這一帶海塘地位的舉足輕重。海寧處於錢塘江與東海的交彙處,沿岸的海塘保衛著杭州、嘉興、湖州和江蘇的蘇州、鬆江、常州地區,一旦海塘被衝垮,這一帶將變成一片汪洋。保護海塘、抵禦潮湧就是保住浙江的“糧倉”和“錢庫”。也因此,曆朝曆代的帝王都對海塘的修建與維護十分重視。
明朝的萬曆年間,鹽官的江邊豎起了一座占鼇塔。人們認為海潮衝毀堤壩是海中凶狠的鼇魚在作怪,希望占鼇塔能鎮住凶神惡煞的鼇魚,不再興風作浪。占鼇塔自然鎮不住海潮,到了今天反倒成為觀看鹽官一線潮的最佳地點。
清朝時,沿江百姓鑄造鐵牛鎮鎖江潮。一頭頭鐵鑄臥牛昂首凝視江麵,似乎要喝退海潮,然而每隻重達1.5噸的鐵牛卻屢屢被衝上江塘的巨浪掀翻。麵對人們寄予的厚望,鐵牛也隻能望潮興歎。
到了清朝的雍正年間,為了鎮住海潮,又一項更為浩大的工程在鹽官鎮上開工了。雍正七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皇帝下旨:“特發內帑十萬兩,於海寧縣地方建海神之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