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後的海神廟“製度恢宏,規模壯麗”。海神廟廣場東西兩側,各有用漢白玉製成的跨街石牌坊,高7.6米,寬8.4米,雕刻得十分精細。門前一對栩栩如生、神態可愛的石獅子竟也是漢白玉雕刻而成。當地人說這樣的石獅子全國隻有兩對半,一個石匠花費了畢生精力也未能雕成三對。海神廟大殿的廊柱及四周的欄杆,也全部采用漢白玉精心雕琢。難怪花費如此巨大。無論是占鼇塔、鎮海鐵牛還是這海神廟,都隻是寄托了人們永葆安瀾的美好願望,其實人們早就知道,抵禦海潮的唯一辦法就是修築海塘。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先後投資數億元,兩岸的錢江人又經過了數代的努力,使得洶湧的錢江潮不再是肆虐的洪水猛獸,重新成為整個世界範圍內一道不可多得的自然奇觀。
錢塘江海塘,是世界上修築最早、工程最大的海塘之一。它早在唐朝時就開始修建,與長城、運河並肩,被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建築工程。現在我們看到的魚鱗石塘修建於清朝乾隆年間,構造十分巧妙:先用木樁在淤泥中打下地基,再用條石層層累砌,呈金字塔形的穩固結構,因外觀如同魚鱗,所以叫魚鱗石塘。魚鱗石塘在世界的海塘建築史上都被認為是一項傑出的創造。錢江大潮能量驚人,但是在這穩如磐石的水上長城麵前也不得不敗下陣來。
而在這大潮之側,清朝皇帝的軼事也在眾人口中被傳得繪聲繪色。金庸的一部小說引出了乾隆的身世之謎:乾隆四次到海寧,是為視察海塘還是為探望生身父母?這海潮與乾隆的身世之謎究竟有何關係?
錢塘出乾隆
清朝的乾隆皇帝對於海塘的建設格外重視。眾所周知,乾隆曾六下江南,其中有四次來到海寧。由此,有人開始質疑乾隆四次到海寧的目的,如此一來,便演繹出了清宮四大疑案之一的乾隆身世之謎。
這個故事還要從海寧的一位著名人物金庸說起。出身於海寧名門世家的金庸,自幼就在錢塘江邊觀潮,這壯觀的錢江潮給他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老先生曾對自己小時候觀潮有過這樣的說辭,錢塘江的海潮看起來好像一道透明的牆,就像一道水的牆移動過來。人站在海潮邊有一種驚心動魄的感覺,很恐怖,很可怕,但同時也非常壯觀——天地之間,自然界有這樣大威力的水,平時是很少見的。
自小就看著海潮、聽著海寧眾多的民間傳說,這些童年印象在金庸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在這部小說中,金庸不僅寫了乾隆看海潮時的情景,還講述了一個乾隆皇帝是海寧陳閣老之子的故事。這個故事並非金庸憑空杜撰,而是在海寧流傳已久的一個民間傳說。
在今天海寧民間的皮影戲中我們仍然可以找到這個故事的原型:海寧的陳閣老在朝中做官時,生下了一個兒子,巧合的是,當時還是雍親王的雍正皇帝也在同一天生了個女兒。雍親王讓陳家把孩子抱入王府看看,可等孩子再抱出來的時候竟變成了個小丫頭。陳閣老自知此事性命攸關,也就沒敢聲張。而那換入皇宮的陳閣老的兒子就是日後做了皇帝的乾隆。
海寧陳家是清朝聲名顯赫的名門望族,有“一門三閣老,六部五尚書”的美譽。分別在順治、康熙、雍正年間出過三個宰相。傳說中乾隆的生父就是雍正年間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的陳元龍。
民間為何會把乾隆與陳元龍聯係在一起,說乾隆到海寧的目的不是視察海塘建設,而是探望自己的生身父母呢?也許主要是因為乾隆六下江南,四次到海寧,而四次都住在了陳家的私家花園安瀾園中。
安瀾園約占地五十畝,園中最大的人工湖泊是一座池塘,景色秀麗。乾隆下江南時就住在這池塘的北麵。遺憾的是,一代江南名園在義和團時期毀於一旦,隻留下幾座池塘和一座九曲橋能讓人依稀辨認出昔日的奢華。當年,乾隆一定曾從橋上經過,卻怎麼也不會想到,腳下的這片土地日後會跟自己的身世之謎緊密相連。
故事歸故事,事實上,乾隆來海寧的目的是有史可查的——修塘造福百姓。據史料記載,到乾隆晚期,從金山到海寧再到杭州,浙江共建成魚鱗石塘248華裏,從保山到金山也修建了242華裏的塊石簍塘。正是這些堅固的海塘百年來保護了這一方富庶水土。
潮起錢江,如今大潮帶給人們的是對這一片蔚藍的無限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