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也會發瘋,甚至跳海自殺。這是20世紀50年代初,在日本熊本縣水俁灣附近的小漁村中發生的奇聞。
1953年,也是在水俁灣,有一個人起初口齒不清,麵部癡呆,後來耳朵聾了,眼睛瞎了,全身麻木,最後神經失常,高聲嚎叫而死。當時,人們不知道這是什麼病。直到1956年,又有96人得了同樣的病,其中18人死亡。此後,以熊本大學為主組成醫學研究所,開展流行病學調查,並把貓死人病的現象聯係起來進行分析,終於找到了致病的根源。
原來,這是由於攝入富集在魚類、貝類中的甲基汞而引起的中樞神經性疾病。因為最早發生在日本熊本縣水俁灣附近,所以稱為水俁病。如果短時間內攝入甲基汞1000毫克,就可出現急性症狀(如痙攣、麻痹等),並很快死亡;如果短期內連續攝入500毫克以上的甲基汞,就可相繼出現肢端感覺麻木、中心性視野縮小、語言和聽力障礙、運動失調等症狀。
那麼,甲基汞是從哪裏來的呢?原來,建在水俁鎮附近的一家氮肥廠,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相繼采用汞催化劑生產醋酸乙烯和氯乙烯。大量含有甲基汞的廢水、廢渣排到水俁灣。甲基汞進入水體後,靠水體自淨難以消除,就使魚、貝類體內富集了甲基汞。人或貓吃了含有甲基汞的魚、貝類,就生病死亡。
據1972年日本環境廳公布,日本前後3次發生水俁病,患者計900人,受威脅的人達2萬以上。
甲基汞進入人體後,很容易被吸收,且不易降解,排泄很慢,特別是容易在腦中積累,侵害成年人的大腦皮層,也侵害小腦。對胎兒的侵害,幾乎遍及全腦。水俁病以它嚴重的後遺症震驚全世界,迄今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患者大都死亡或殘廢。隻有積極改革生產工藝,不向環境排放汞及其化合物,才能預防水俁病。20世紀60年代後期,日本開始加強對汞汙染的治理,使水俁病得到控製,但危害並沒有徹底消除。防止水俁病的悲劇重演,仍然是環境保護的重要任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