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歌唱家的女生委屈地當堂落淚
進入1942年後,抗日戰爭正處於相持階段。設在延安白家坪的保育小學,實行的完全是軍事共產主義生活,學生的衣食住行用全由學校管理。盡管生活條件非常艱苦,但大家苦都苦在一塊兒,也就以苦為樂了。
那時我在保小上三年級,是一個剛滿十歲的少年。當時學校上下充滿了戰鬥氣息。我們穿的衣服是部隊的軍裝,每日三餐,全體同學要先集合站隊高唱救亡歌曲,解散時還大聲齊呼——“殺!”
學校還經常組織軍事演習,課上也講授防空、防毒、戰爭、救護等有關軍事知識。我們最愛聽的是老師講前方戰鬥故事,什麼“三個雞蛋大大的好”,“花姑娘巧抓日本鬼子兵”……;還愛聽那些古代愛國將帥如英雄楊家將、嶽家軍的故事等。雖然還談不上樹立了什麼遠大理想和誌願,但戰爭環境的熏陶,已讓我們這些“小小八路”向往戰場,崇拜英雄。
有一天上課,教語文的胡老師沒有馬上開始講課文,而是拿來一些小紙條,嚴肅而又神秘地給我們每個同學發了一張,讓大家填寫將來的誌願。我和班上的許多同學不約而同地都填寫了:將來要當軍事家,參加抗日救亡。
也有少數同學填了一些別的誌願,如將來要當一名教師、做一名醫生等等。
我記得,當時全班隻有一位愛唱歌的女同學填寫了自己的誌願是想當一名“歌唱家”。班上的同學看了她填寫的誌願,都有點不以為然,笑話她膽小、不勇敢。
這個女生為自己爭辯說:“我要用自己的歌聲鼓勵戰士們英勇殺敵……”
不知是哪個同學又冒失地說了一句:“反正你怕死,是膽小鬼!”
這下可把這個女生惹急了,臉憋得通紅,最後竟大受委屈地當堂哭泣起來。
胡老師聽到同學們的爭執聲和哭聲走了過來,他一麵安慰這個女生,一麵誠懇平靜地對大家說:“她的誌願沒有什麼不對。我和大家一樣,也想上前線殺敵報國;可如果大家都上了前線,那誰來給你們上課,誰來當老師培養你們呢?革命有分工,打仗也有前方和後方。總之,人民的需要,就是我們的第一誌願!”
胡老師的一番話,說得全班同學都安靜下來。盡管我們那時對自己的誌願與興趣、人民的需要和革命分工等問題,還不能透徹地理解,但大家都在沉思老師這番話的含意和分量。
後來,我們班上那位曾想當歌唱家的女生,也參軍上了前線。她在戰場上救死扶傷,表現得英勇無畏,成為了一名勇敢、出色的戰地女軍醫。在打仗的間隙和戰地醫院裏,她總是用自己熱情的歌聲給戰士們送去歡愉、褒獎和慰問,給他們增添英勇殺敵的精神力量。在一次戰地聯歡晚會上,她聲情並茂地演唱起“我的家,在東北鬆花江上……”在場的觀眾為她的歌聲感染,許多戰士甚至聽得痛哭流涕。
就是這位有著動人歌喉的女戰士,將自己的愛好和誌願完全服從了革命需要,後來又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一天,可愛的“老班長”突然不見了
張燕林從保小畢業後,上了延安中學。他們班上有一位個頭最高,年齡最大的同學,待人和氣可親,學習非常刻苦努力,他就是全班的“老班長”,同學們都叫他“老大哥”。
那時我在班上年齡最小,又是孤兒,身體瘦弱,總是得到“老班長”的特別保護,一些不太懂理的同學從不敢隨便欺負我。
我們延安中學住宿、上課都在山上,但食堂卻設在半山腰,每天吃飯要上下跑五六趟。一遇下雨,山路泥濘,同學們就更犯愁了。每當這時,“老班長”就要大家在宿舍等著,他馬上組織幾個年齡大些的男同學為大夥兒下山打飯。
通往食堂的路是山崖邊的一條羊腸小道,空手而行都不輕鬆,更別說帶上那麼多人的飯菜了。可身為農家子弟的“老班長”,總是渾身是力氣,樂於幫助人,好像從來就不知累似的。
當我們吃上了“老班長”辛苦打回來的熱乎乎的小米飯、南瓜湯,再看他渾身被雨淋得像落湯雞的樣子時,常常感動得說不出話來。
可有一天,可愛的老班長突然不見了。上課時,我們再聽不到“老班長”喊“起立”的聲音。原來,他已被調到黨中央機關搞機要工作去了。
後來我才知道,這樣的事情在當時並不稀見。不管是小學畢業升入中學的,從前線抽調來學習的,還是首長身邊的來補習文化的警衛人員,延中都是隨來隨收,一旦工作需要,學生們就隨調隨走了。今天還在上課,說不定明天就上前線了。“老班長”也就這樣,突然地離開了我們大家。這也是當時戰爭環境下特殊學校的情況。
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有一個星期天,“老班長”突然又出現在了我們麵前。他身穿一套新軍裝,和班上的同學們手拉手地問長問短,好像許多年沒有見麵似的,格外親切。“老班長”知道我們的學習文具特別缺,就特意用他節省下來的津貼,給我們買來了好些鉛筆和幾枝鋼筆尖。
當我們問起他的工作時,他卻閉口不談,連半個字也沒有透露。後來我才明白,他所從事的機要工作如同黨中央領導核心的眼睛和耳朵,非常重要,也必須嚴格保密。“老班長”是一名共產黨員,他懂得要嚴守黨的組織紀律。
其實我心裏很清楚,老班長怎不渴望多學習些文化!他從部隊來到延安中學,一直都在拚命刻苦地學習和吸收各種知識。由於革命的迫切需要,他在延中學習不到一年就重新走上了工作崗位。他毫無怨言地服從了革命,放棄了讀書。此後他的履曆表上,文化程度就停留在了“初中”。
以後,我們班一些同學有了深造機會,成為了博士、高級工程師、高級領導幹部等,“老班長”卻仍然是勤勤懇懇的普通一兵。可是在我們大家心裏,“老班長”永遠是一位最受尊敬的“老大哥”。
橋兒溝的山泉和“南瓜宴會”
延安中學自1938年創建後,幾經合並更名遷移。1944年9月,延安中學又遷至橋兒溝的東山坡上。學生們露天上課,每天上下爬山,享受高原陽光、野外空氣、山穀泉水……
當時我們學校的食堂坐落在半山腰,山崖下正好有一股山泉,水質特別清純甘甜,沒有絲毫汙染。
不知誰出了個主意,把夥房的爐灶就盤在山泉流淌口的邊上,幾個鍋台就緊挨著泉水的出口。夥房大師傅們隻要用一根樹枝或一片樹葉一引,就能很方便地把山泉水引入幾口大鍋之內。我們的飯食就是用這純天然泉水煮做的。
不僅學校做飯燒水用的是山泉水,連我們師生的生飲喝水,也全靠它了。大家說,這泉水不僅清涼好喝,還有殺菌祛病功能,比任何自來水都清潔衛生呢。
所以說,我們那時就生活在大自然懷抱中,是大地的乳汁哺育了我們,我們是大自然的兒女。正是延安那時的自然人文環境,給我們這批少年的身心注入了純潔、樸實、真誠,也讓我們在未來的征途上經得住風雨磨煉和考驗。
我在延安中學時,還感受到學校有一個鮮明特點,就是老師的教學很重視聯係實際。如通過種植西紅柿、南瓜,向我們講解生物學科中植物的生長、繁殖過程和雜交技術;通過生產紡線,向我們介紹物理學上圓運動的特點和摩擦力在傳動中的作用。在參加修建延安飛機場的勞動中,校長、老師和同學們一起撿石頭、抬土、打夯、拉石碾,老師就給我們講解力學知識裏力的合成和分解等等。一位老師還在勞動現場啟發我們說:“科學家牛頓說過:‘隻要給我一個支點,就可以把地球撬起來。’也別小看這些木棍、鐵鍬,古埃及人就是用它們修建了世界七大文明古跡之一的金字塔。”
那時,延安中學的師生響應黨中央“自力更生、豐衣足食”的號召,除了完成學習任務外,還承擔了一些生產任務,像紡線、織布、種南瓜等等。
當時橋兒溝山腳下,到處都是菜地,各種蔬菜種得花花綠綠。延中的學生們,種蔬菜時也學著科學管理,種出來的西紅柿又紅又鮮,南瓜又大又甜,在橋兒溝一帶出了名,鄉親們都誇讚我們這些後生真能幹。
每到收獲季節,同學們除了上交規定的蔬菜種植任務外,還興高采烈地到自己經營的小自留地去采摘一些“零食”來解饞。像那脆嫩的黃瓜、酸甜的西紅柿、帶點辣甜味的白蘿卜,都成了又新鮮又解渴的“水果”。雖然這麼多年過去了,但那鮮香可口的味道至今還讓人懷念呢!
每到秋高氣爽、明月高懸時,同學們就聚集在山坡上,熱熱鬧鬧地吃一頓自己煮的南瓜湯。小鍋子煮不過來,大家就找來大銅盆煮。銅盆下支上三塊大石頭,柴火也是同學們自己從山上撿來的。大家圍著南瓜盆兒,一邊談笑,一邊吃著自己種的南瓜,心裏感到特別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