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正確看待孩子的分數(4)(3 / 3)

家長對孩子的希望、預期往往都是他們單方麵的想法,有些甚至完全是出於家長的補償心理。比如父母早年渴望上大學卻沒能讀上大學,就希望自己孩子能考上大學,父母以前渴望做官最終卻沒能做上官,於是就把做官的希望寄托在了孩子身上,期望孩子長大後能入仕為官,等等。一般說來,家長總是按照自己的理想、預期、希望來培養孩子,要把孩子培養、塑造成“自己想讓他成為的那個人”,這是家長的一種本能,而孩子的本能卻是“要讓自己成為自己”,孩子都有自己的打算,對未來有著自己的向往和憧憬,他不願意被動地接受家長的“打造”,不願像木偶一樣受家長的操縱。這注定了兩者要發生衝突,衝突可能使家長傷心失望,也可能讓孩子受到傷害,並且使親子關係遭到扭曲和破壞。家長希望孩子天資聰明,學習拔尖,但孩子卻顯得不那麼聰明,成績平平,家長會失望;家長希望孩子考上某某名牌大學,結果孩子卻隻能上一般大學,家長也失望;家長希望孩子長大後能成為社會的精英,結果孩子長大後什麼也不是,家長更會失望。孩子可能令家長失望的地方太多了。隻要家長總是對孩子抱有過高、過多的期望,孩子就幾乎總可以令家長失望、甚至絕望。

為了避免這種結果,最好的辦法是家長不要對孩子懷有預期、不要對孩子抱有任何希望,但這顯然不盡人情,事實上也不可能,因為對孩子懷有希望是家長的一種本能,如果家長對孩子已經不抱任何希望,說明家長已經不再愛孩子了,親子關係也可以說是徹底結束了。比較可行的辦法是家長仍然對孩子懷有預期,但不是懷有一種剛性的、固定的預期,而是懷有一種變動的、彈性的預期。既然是彈性預期,家長對孩子的期望當然既可以高,也可以低,可以隨時根據具體情況調整對孩子的期望。比如家長對孩子學習成績有預期,期望他的成績在班上能排名前十,但孩子的成績長期隻能徘徊在三四十名,家長如果還固守以前的期望,不僅會加深自己的失望感,還會增加孩子的學習壓力和心理負擔。家長此時就需要調整其預期,比如可以由以前的前十名調整為前三十名,這樣對孩子的心理壓力就會小一些。當然,孩子的學習進步了,排名已經上升至前三十名了,家長又可以再重新調整預期,比如期望孩子下次能進前二十名。家長對孩子學習成績的期望值小一些,反而有利於孩子成績的穩步上升,期望太大則壓力太大,反而可能導致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升反降。

家長對孩子保持彈性預期,還表明家長更多地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考慮和處理問題,更多地照顧到了孩子的意願、想法。孩子的自我預期、對未來的自我設計是主要的,而家長對孩子的預期一般都是邊緣性的、支持性的,家長根據孩子的自我預期來調整自己的預期,而不是把自己的預期強加給孩子,讓孩子為實現這一預期而努力。家長本來希望孩子能進醫科院校學醫,畢業後做醫生,結果卻發現孩子對學醫毫無興趣,對從事新聞工作倒是情有獨鍾,家長此時就需要重新調整自己的預期,以新的希望來取代舊的希望,自己對孩子的這一希望表示支持,並且重新對之寄予希望,希望孩子能進入大學新聞係就讀,畢業後能在新聞領域做出成績。家長這樣做,既可使自己對孩子始終懷有希望,又不致與孩子發生衝突,對孩子健康成長有利,對融洽親子關係也有利。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