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3)(1 / 3)

孩子膽大心細是在實踐中鍛煉出來的,父母要多給孩子實踐的機會。著名科學家居裏夫人就注意孩子勇敢精神的培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居裏夫人把大女兒帶到戰爭前線救護傷員,讓她在艱苦環境中鍛煉。1918年,居裏夫人要兩個女兒留在正遭德軍炮擊的巴黎,並教育他們:在轟炸的時候不要躲到地窖裏去發抖。

父母要大膽地讓孩子接觸自然,接觸社會,獨立承擔責任。當然,父母給孩子鍛煉膽大心細的機會,也要進行相應的知識教育。知識可以幫助孩子消除恐懼,也可教會孩子如何勇敢。如帶孩子上街時,告訴孩子交通規則和交通安全知識,說明怎樣走危險,怎樣才安全。許多父母還叮囑孩子記住必要的電話號碼,如父母單位的電話,警察局電話,消防電話,醫院電話等。

4.不要恐嚇孩子

孩子怕某物、某種情境,常與父母的恐嚇有關,如父母在黑夜裏嚇唬孩子說房外有“鬼怪”、“壞人”,結果孩子害怕黑暗。父母要多鼓勵孩子參加夜間活動,鼓勵孩子克服學習上的困難,鼓勵孩子在課堂上大膽發言。

5.讓孩子自己多思考

讓孩子膽大,重要的是教孩子如何膽大,這就要養成孩子遇到問題多思考的習慣。一方麵,父母要讓孩子思考自己行為的意義。讓孩子知道走夜路是勇敢的表現;體育比賽不怕累是為班上爭榮譽;克服學習上的困難是為了學習進步和掌握知識;勇鬥歹徒是為了人民生活的安寧等等。父母要引導孩子把他對行為的正確理解化作道德觀念。一旦養成了道德觀念,孩子的勇敢行為就會更自覺、更自然。另一方麵,父母要讓孩子思考如何實施勇敢行為。孩子知道了如何實施膽大行為,他就有了做出勇敢行為的心理準備。如交給孩子新任務,引導孩子提出完成任務的方案;孩子當了班幹部,讓孩子思考怎樣發揮一個班幹部的作用,如何做好工作。孩子思考得越多,他就越有膽量,行動就越果斷,辦事也就越細致周到。

6.教孩子適應環境

約翰夫婦假日裏帶著孩子到山區旅遊。每當經過山澗時,就叫孩子觀察水勢,尋找水流較淺或較緩的涉水點,然後由父母決定是否可行。如果選擇不當,就講明道理,並教孩子怎樣識別水深及流速。上山時,他們從不乘坐纜車,而由孩子選擇登山路線,途中遇到陡崖峭壁,讓孩子判斷有無危險,決定是否攀登,並問孩子怎樣保證安全。經過多次跋山涉水的實踐,孩子自然那不怕山高水急,不但敢冒險了,而且也變得細心了。

懲罰孩子有學問

父母箴言

很多時候,懲罰孩子是有必要的,但懲罰要講究方式方法。慎重而巧妙地運用懲罰的藝術,既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又有利於孩子的健康發展。在批評孩子時又要發現孩子的潛力和優點,這樣的懲罰才是最有效的。

英國的皮特丹博物館收藏了兩幅畫————一幅是人的骨髓圖,一幅是人的血液循環圖。能夠擺在這家博物館裏的畫,人們都以為是什麼大畫家的作品,其實不然。兩幅畫都是一個小學生的作品。這個小學生對什麼都好奇,有一天他看見校長有一隻很漂亮的小狗,於是偷偷地打死了這隻小狗,目的隻是想看一下小狗的心髒是什麼樣子。校長發現自己心愛的小狗被小學生打死了,非常傷心,也非常惱火,想要懲罰打狗者。怎樣懲罰他呢?校長了解到他打死狗的原因後,做出了這樣的懲罰決定:要他畫兩幅畫,一幅是人的骨髓圖,一幅是人的血液循環圖,這就是後來皮特丹博物館收藏了兩幅畫。事後這名小學生發憤研究解剖學,終於成為著名的解剖學家。校長的懲罰舉措,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每個孩子都會犯錯,都有受家長懲罰的時候,如何使孩子在懲罰中進步、提高,不致因懲罰而使孩子心頭積聚孤僻怨恨情緒,進而造成父子雙方對立,這其中很有些學問。

教育心理學家認為,懲罰的方式多種多樣,打罵隻是其中的一種,是懲罰的極端性行為。錯用、濫用懲罰以致不負責任地對孩子的肉體和心靈施暴,會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長此以往就會使懲罰失效,導致最終“管不住孩子”。而適當、適時的科學的懲罰卻能對孩子起警戒作用,促使孩子改正錯誤,從而收到以罰助教、以罰代教的效果。

所以說,懲罰是一門家教藝術,懲罰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關鍵是看父母能否使用得當。

1.要考慮孩子的動機

懲罰前要考慮孩子的動機,不能光看結果,孩子常“好心”辦“壞事”,因此,父母在懲罰孩子時,一定要考慮孩子是在什麼情況下產生不良行為的,不分青紅皂白進行懲罰極有可能挫傷孩子的積極性。例如,孩子想“自己的事自己幹”,自己倒水喝,水倒多了溢了出來。這時父母一頓批評,孩子也許就不敢嚐試自己做事了。如果父母冷靜下來說:“你想自己做事很好,但水可以少倒一些,倒大半杯!”孩子的心情就放鬆了,不僅喜歡自己的事自己做,還會非常樂意幫你去幹其它家務。因此隻要孩子是“好心”就要表揚,再幫他分析造成“壞事”的原因,告訴他如何改進,這樣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