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1)(3 / 3)

至於把男孩打扮成女孩,像對女性一樣對待他,後果也許會更嚴重,可能產生性心理學的所謂“性別自認”的倒錯現象,這就是說,明明是男人,卻都以為自己是女人,對異性不感興趣,搞同性戀或產生其他性變態問題。

以上這些情況聽起來似乎很可怕,但都是活生生的現實,值得注意。當然,那些可怕的結果並非必然,而隻是可能,但是加以預防仍舊是十分必要的。

那麼,應該怎麼回答孩子提出的關於性的問題呢?可以參考以下建議。

1.不要強化兒童的性心理

例如不許孩子玩弄自己的生殖器,不許孩子做“新郎、新娘”的遊戲,這“不許”、那“不許”,反而強化了孩子這方麵的欲望。正確的做法是不動聲色地將孩子的注意力從這方麵引開,如給他別的東西玩,逐漸淡化他在這方麵的心理。

2.不要使事情神秘化

因為神秘化也是一種強化,越是神秘的事情,他就越想知道。例如孩子問父母有關性的問題,父母就應該坦率地、自然地、像回答小雞是怎麼生出來的那樣回答孩子。回答要科學、正確,當然也不要講得太複雜,不要超過孩子的接受能力。就拿回答“我是怎麼生出來的”這個問題,可以說:“爸爸身上的一個細胞和媽媽身上的一個細胞結合在一起,在媽媽肚子裏發育長大,然後經過一條通道把你生出來了。”如果孩子問起人體各種器官,也應當坦率地、科學地把正確的名詞告訴他,要使孩子從小對性問題不產生神秘感,認為這是很自然的事情,而且增加了對父母的信任感,這對孩子健康成長是很有益的。

3.要順其自然

人的發育成長有其自然規律,不要硬去改變它,使人的成長發育不正常。例如,生了男孩就要像對待男孩那樣對待他,生了女孩就要像女孩那樣對待她,男孩愛舞槍弄棒,女孩愛玩洋娃娃,都可以聽之任之,必要時稍加引導即可。如果像對待女孩那樣對待男孩,或是像對待男孩那樣對待女孩實在要不得。

著名的美國性教育家瑪麗·考爾德倫博士指出:“兒童階段,特別是五歲以前是性教育特別緊要而有效的時期”,“在這段時間接受有關性的培養教育,將決定以後一生有關性方麵的問題”。

怎樣對孩子進行青春期性教育

父母箴言

父母是孩子性知識、性道德的啟蒙者,父母在性教育中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父母對孩子進行性教育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真心愛護自己孩子的父母應該把這種教育當作一件重要的事情來對待。

青春期是指從童年期向青、成年期過渡的時期,是人生長發育中的一個特定階段,這是一個非常特殊又非常重要的時期。主要表現為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獨立意識增強,不喜歡別人尤其是父母的約束,出現不同程度的逆反行為。

青春期是自我意識覺醒的時期,是初步形成一定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重要時期。父母一定要抓住這個時期及早進行性教育,否則就會錯失良機,影響孩子一生的成長,影響家庭的幸福和睦。

提起性教育,很多家長認為就是生理衛生書上寫的、圍繞生殖器官進行的教育。其實,這是一種狹隘的看法。性教育除了包括“性”內容以外,重點包括以下幾方麵內容。

1.性別角色的教育

就是教育孩子認識自己的性別,認識異性的性別,了解性教育的相關知識。一位母親特別喜歡女孩,誰知偏偏生了個小“和尚”。懊惱之餘,她幹脆把兒子當女兒養。從小給他穿花衣服,紮小辮。慢慢地孩子長大了,言談舉止比女孩還女孩,而且一直嚷嚷著要去做變性手術。由此可見,如果在幼兒期不搞好孩子性別的認同教育,輕者容易混淆自己的性別,嚴重者導致孩子的心理變態。剖析要求異性手術的求助者個人成長經曆,我們不難看出,讓孩子接受自己的性別、認同自己性別的重要性。

2.兩性之間協調的人際關係教育

就是教育孩子如何與異性正確交往,交給孩子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技巧。有的家長重男輕女思想嚴重,比如一位父親對兒子說:“別搭理那些臭丫頭,事兒多。”從此兒子不和女同學搭腔,偶爾說句話也是滿臉的不耐煩。由於缺乏和異性交往的能力,結婚後,他和妻子的關係一直不協調,以至於走上離婚道路。

3.性道德、性倫理等知識的教育

很多家長擔心對孩子進行性教育有負麵作用,怕孩子知道多了會出事,而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調查結果表明,恰當的進行性教育並不會導致青少年較早地發生性行為,恰恰相反,它可以促進青少年對於性知識、性發育采取科學的態度,對健康的性行為予以理解和尊重,從而幫助他們克製自己,采取認真、負責的行為。

下麵一對母女的對話。

“媽媽,問個問題您別笑,要如實回答。接吻的時候怎麼喘氣呀?”女兒問得很認真。

“吸氣的是鼻子,吃飯的是嘴巴。用手捂住嘴巴,看看能不能喘氣?”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