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2)(2 / 3)

在現代急劇變化的社會中,不僅成人要承受形形色色的諸多心理壓力,而且本該天真爛漫的孩子也要直麵來自學習、生活、家庭和社會的種種負擔,使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現並受到廣泛關注。

“獨生子女時代”的青少年麵臨很多困惑:學習的壓力,親子關係的緊張,周圍同伴不良行為的影響,早戀的困惑,自身的憂鬱、孤獨,溝通能力的薄弱……都容易給孩子造成心理障礙。而青少年正處於獨立意識增強,人格要求獨立的階段,更渴望父母的傾聽,而不是說教。如果父母能有意識地在孩子“叛逆、渴望獨立”的階段更多地跟孩子溝通,給以正確的引導,有針對性地調節孩子的情緒,那麼將會幫助他們很好地度過青春叛逆期,使他們的人格發展得更完善。

心理健康是一種生活適應良好的狀態,凡對一切有益於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動做出主動、積極反應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反之,便謂之存在心理障礙或心理行為問題。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避免對心理健康的絕對化、片麵性理解,認為有一點缺陷和問題就是心理不健康而亂扣“帽子”,或者認為心理健康的人沒有煩惱、沒有不良情緒和消極行為。一個人是否心理健康是相對的。

現在父母對孩子的身體健康都極為關注,但對於孩子的心理健康,現代的父母關注多少,又了解多少?

具體來說,心理健康主要有以下幾個衡量指標:

1.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

心理健康的人,對自己的長處、短處、個性特點、都有現實的、正確的認識。知道自己能幹什麼,適合幹什麼;對於辦不到的事,不會苛求自己。

2.有自信自立精神

心理健康的人,會有明確的生活目標,自我發展的驅動力。因此,在困難和逆境前能調整和控製自己的情緒,冷靜對待和處理各種複雜的問題。

3.善於協調人際關係

對人對事都能采取和睦相處、友好對待、克己讓人的態度;對人際交往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能采取友好寬容的、公平的、有理有節的方式處理,容易與他人合作和相處。

4.主動適應環境,順應社會需要

心理健康的人,能夠自覺調整整個人和環境的關係,不是讓環境順應自己,而是使自己適應環境。在任何複雜的環境中,一方麵保持自己人格、個性上的特點;另一方麵,又有適應環境需要的應變能力,無論是在艱苦的逆境中,還是在順利環境中,都能很好地發展自己。

那麼,家長怎樣才能培養孩子的健康心理呢?

1.注意觀察孩子的心路

在孩子滿不在乎的言行中,往往潛伏著能反應孩子心靈變化的重要信息。如果父母沒有注意或即使注意到也沒有采取相應的對策,結果會使孩子朝著不合理的方向發展,或由於過度幹涉孩子的世界,反而會扭曲孩子的心靈。父母應該經常充滿理性和愛意與孩子接觸,留意孩子的表情、孩子的眼睛,觀察孩子四肢的動作,體察孩子有沒有流露於外表的心靈動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應該隨時注意到孩子心靈扭曲的兆頭,或發現平時沒有發現的閃光點。這樣就能及時糾正將要扭曲的兆頭,留心發揚那些閃光點。

2.引導孩子調整目標

心理學家認為,當一個人在追求自己所要達到的目標時,如果經常感到挫折失敗,就會降低積極性,產生自卑、自責心理。基於此種情況,父母應適時引導孩子調整期望,尋找最佳的奮鬥目標。在這方麵,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奧托·瓦拉赫的父母的做法值得學習。瓦拉赫起初選擇文學的道路,不料一個學期下來卻成績很差。父母便研究孩子的性格特點,並尊重兒子的意見讓他改油畫。然而他對藝術的理解力也不強,成績在班上倒數第一。父母又主動征求學校意見,根據兒子做事一絲不苟的表現,接受化學老師的建議,讓孩子轉學化學。由於目標恰當,瓦拉赫在化學方麵一下子成了前程遠大的高材生,在同類學生中遙遙領先。這一事例說明,在教育培養孩子方麵,父母應引導孩子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與其共同確定可行的奮鬥目標,尊重孩子的選擇,使孩子既不好高騖遠,又不得過且過,以此而感到心理平衡和充實。

3.培養孩子的自製力

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動輒發怒,當有人對他講話嚴厲,或他自己的想法碰壁時,馬上就激動起來,這是父母對孩子過分寵愛而造成的後果。孩子從小的時候起,通過受到訓斥,能學會克製自己的不快心情,抑製自己的激動情緒。孩子如果很少受到嚴厲訓斥,完全生活在沒有約束的環境裏,就不可能學會控製自己的感情。情緒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年幼,身心還在成長發展,自控能力較之成人差,故情緒波動較大。例如,有的孩子考試本想獲取優異成績,但卻未能如願,成績不理想,心中產生挫敗感,難受、消沉,以至悲觀失望,本來活潑開朗,卻變得愁眉苦臉,悶悶不樂。這時,父母要幫助孩子學會自己控製情緒,做情緒的主人,把消極情緒轉變為積極的態度。還可教給孩子一些控製情緒的方法,諸如讓孩子轉移目標,看到自己其他方麵的長處;可用幽默的方式,開個善意的玩笑調節氣氛。當難以控製激動的情緒時,可讓孩子閉目做深呼吸,或搖動自己的舌頭,順時針逆時針各搖10次,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或專心數數1—100連續幾次,以安靜情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