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4)(3 / 3)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案例。

某市一位初中女生回到家後,遭到爸爸的大聲訓斥。原來爸爸趁女兒不在家,偷看了一位男生寫給她的信。女兒非常生氣,說爸爸的這種行為是侵犯了自己的隱私權,是“違法”的。但是,爸爸以一記響亮的耳光懲罰了女兒的不敬。第二天,女兒失蹤了。若幹天後,在離家50裏處的河灣裏,女兒的屍體被人發現了。

有這樣一幅四格漫畫,配有這樣四句話:“你翻看了孩子的書包”,“你偷看了孩子的日記”,“你拉開了孩子的抽屜”,“你也鎖住了孩子的心,請尊重孩子的隱私權!”

人人都有不願告訴別人私事,這便是隱私。個人隱私應得到尊重,法律也規定保護個人隱私不許侵犯,這便是隱私權。大人的隱私權且不說,孩子的隱私權受侵犯是常見的事,侵犯者常是父母。

父母侵犯孩子的隱私權,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隱私常常包含個人的缺陷(包括生理、行為等方麵)、錯誤、失算,是孩子自尊心遭到打擊的記錄。如果把自尊心比喻為花瓶,隱私就是瓶上的細小裂紋,所以做父母的更應細心保護好這個花瓶。隨便暴露孩子的隱私,甚至當眾宣揚,這無異於敲打這個有裂紋的花瓶,讓孩子無地自容,把孩子的自尊心敲碎。

父母侵犯孩子的隱私權,會削弱孩子的自省力。寫日記是一種自省方式,偷看孩子的日記,又把日記的內容宣揚出去,是不可取的。向父母吐露心事也是一種自省方式,父母聽了卻又透露給外人,這也是很不可取的。不尊重孩子這方麵的隱私,孩子就會不再重視這些自省方式,就會大大削弱自省的欲望和能力,妨礙孩子健康成長。

父母侵犯孩子的隱私權,會破壞孩子的人際關係。孩子的一些隱私會涉及他的同學、朋友,比如與朋友一起進行並非不正當,但又不願別人知道的活動,並約定保密。父母知情後,不分青紅皂白將事情公諸於眾,這便會招致朋友和同學的怨恨,破壞了孩子與別人的友誼。

父母偷看孩子的日記的目的,往往是想了解孩子的一些真實的行為和想法。堂而皇之的理由,往往是為了孩子好,怕孩子走上邪路,怕孩子出事。但是你的目的達到了嗎?恰恰相反,你與孩子的距離更遠了!

很多父母說:“孩子越大越不聽話,不像從前那樣,有什麼事都和父母講。”還有的父母發現孩子有些事瞞著家長,有些東西藏起來不讓家長看見,同學之間的書信和他自己的日記,總要放到安了鎖的抽屜裏,對孩子的這種行為,父母感到不安,怕孩子染上壞毛病。

隱私是人人都有的,孩子也不例外。孩子有他自己的世界,有自己馳騁的天地、遨遊的空間。孩子把自己的隱私看得十分重要,父母如果粗暴地幹預,是不會收到好的效果的。一來侵犯了孩子的權利,是違法之舉,是對孩子的不尊重;二來加深了孩子與父母的隔閡和對立,使他們更加關閉自己的心扉,不利於對孩子內心的了解。

雖然父母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他們的擔心也不是沒有道理,孩子畢竟尚未成熟,處理一些事情難免幼稚、失誤。但要引導孩子走正道,正確的方法是:通過溝通來達到了解孩子的目的。

當然,孩子正在成長,還未成熟,如果結交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養成抽煙、喝酒、賭博等不良習慣,出現早戀,等到事情已經發生,再去糾正就難了。要防止這些現象發生,父母應當從各方麵了解孩子,注意孩子的言行,及時給孩子以正確的引導,如果粗暴幹預,孩子可能會越走越遠。

那麼,父母應該怎樣對待孩子的隱私呢?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獨立人格逐漸形成,父母不應隨便翻看他們的日記或私拆他們的信件。當孩子有了自己的愛好、理想、異性朋友,應該加以愛護,循循善誘。

成長中的孩子在處理學業、情感、人際關係等問題時,難免把握不好尺度,父母平時隻要細心觀察孩子的動態,就可以看出孩子的思想變化,然後根據孩子的性格、愛好和特長,采取相應的措施,引導孩子明辨是非。

對於孩子的隱私,應該允許他們有所保留,不能采取“間諜式”的手段去了解孩子的隱私。

要知道,孩子心中秘密的存在是很正常和普遍的事,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父母應以理解和寬容來對待他們。父母對孩子要適當控製自己,不要苛求孩子把什麼都告訴你,允許他們有自己的“自留地”。

孩子偷拿別人的東西怎麼辦

父母箴言

當孩子已經侵占別人的所有權或物品之時,父母要冷靜分析原因,認真對待,不要罵孩子是“小偷”,更不要指責其“屢教不改”。孩子日常犯的錯誤與這些話語的性質是不能等同的,孩子長期聽慣了這些消極的詞語,一會自卑,二會無動於衷,長期下去會把孩子推向反麵。

現在的家庭條件好多了,人們再也不會為吃穿發愁。應該說,孩子偷東西的事是不會發生的。但是,我們又發現,即使生活條件很好的家庭,也時常會出現孩子偷拿別人東西的事情。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