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資料翔實。由於這套叢書的編寫是在許老主編的《清代外債史資料》、《民國外債檔案史料》、《民國曆屆政府整理外債資料彙編》等資料的基礎上,對有關史料根據債項及當時政治、軍事、經濟背景逐一分析研究後寫的,因此具有十分可信的準確性。而且,該叢書各卷末都列有“附表”,如“清代外債債項一覽表”、“北洋政府時期彙率一覽表”、“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外債分類一覽表”、“1979~2003年我國利用外資概況”、“1951~2003年我國外債規模”等等,堪稱資料詳備,為研究近現代中國外債的學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追隨許老工作的這幾年,給我印象最深的有兩點:
1.勤奮工作,爭分奪秒。許老雖年近九旬,但外出調查、進行科學研究的旺盛精神與年輕人相比,毫不遜色。他現在所進行的研究工作包括宏觀經濟的各個領域、財政經濟中的現實問題和財經曆史問題等三個部分。為了完成這“在幾條戰線同時作戰”(許老語)的目標,許老如果不外出調研,每天上午準時來科研所上班,而且基本上他比我們年輕人來得早。許老這種憂國憂民、筆耕不輟的奮鬥精神令我深受感動。我想,許老之所以能成為著名的經濟學家和曆史學家,除了他豐富多彩的經曆、獨特的個性和自身的學識外,珍惜時間、拚命工作恐怕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2.精益求精,力求完善。許老經常對我們幾個助手講:“文章不怕改,好的文章就是改出來的。”所以他每次都要求我們必須對文稿進行反複的修改,從敘述的角度到觀點的提煉直至逐字逐句的斟酌都要數易其稿,直到他基本滿意為止。如這套叢書的結束語“科學的實踐、曆史的啟迪”一節的初稿,當時隻是概括了第四卷的內容,後由柳文根據許老的要求多次修改,前後不下10餘次,最終改成一至四卷的總結,正與“導言”相呼應。
許老平時對我們幾個助手,看似嚴肅,實則和藹可親、風趣幽默,對我們的教誨是嚴而不厲。他告誡我們不能死讀書,要開動腦筋,融會貫通,靈活思考;他提倡走出書齋,走進社會,關注現實。他一再強調,研究曆史,就是為了總結社會發展規律,從而用以指導當前的實踐。雖然我現在已不在許老身邊工作了,但他當年對我的耳提麵命、諄諄教誨是我一生中最難忘、最美好的記憶。
寫於200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