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碎“四人幫”後,我們的祖國迎來了科學的春天。時年作為而立過後的我,在人生的征途上也發生了重大的轉折——我非常榮幸地成為許毅的學生,成為財政部科研所“黃埔一期”(1978年招生)的研究生,進而畢業後成為一名黨的財經理論工作者和宣傳工作者。對此,我引以為自豪。
而今,德高望重、鶴發童顏的恩師許毅,即將年屆九秩。仰望高山,雲蒸霞蔚;放眼大海,波瀾壯闊。在學生的心中,許毅就是一座高山,一片大海。事實上,他就是一位集革命家、經濟學家、財政學家、曆史學家於一身的傳奇式人物。在財經理論研究上確有大視野、大思路、大成就。
大成就:集革命家、經濟學家、財政學家、曆史學家於一身
許毅戲稱自己是十月革命一聲炮響打出來的。1931年,他剛滿14歲,就進了海門大生紗廠棉花收購處當學徒。抗日戰爭的烽火,點燃了他抗日救亡的愛國熱忱,早在1938年他就正式投身於革命。作為新四軍與國民黨的一名聯絡員,他冒著生命危險在陳毅指揮的黃橋戰役中立下戰功;1941年5月,鑒於他在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組織的各項鬥爭和工作中的突出表現,而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黨員;此後,他一直戰鬥在抗日鬥爭的第一線。1946年,粟裕領導的蘇中自衛戰七戰七捷,作為分擔後勤工作的許毅,為作戰勝利提供後勤保障又立下新功;淮海戰役之初,許毅擔任華中支前司令部糧食局副局長,兼任財糧部副部長;1949年渡江戰役期間,許毅任蘇北糧食局局長,兼任蘇北支前司令部財糧部副部長,負責組織蘇北片的財糧支前任務,為“百萬雄師過大江”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貢獻。許毅在老解放區長期從事財政經濟工作,不僅使他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而且鑄就了他不畏艱險、堅忍不拔、敢於開拓進取的革命風格。新中國成立後,他先後擔任過華東任命政府財政部預算處處長,華東稅務局副局長,財政部工業交通財務司副司長,中國人民建設銀行行長,財政部黨組成員,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財經委員會谘詢員,全國經濟學團體聯合會執行主席等職務;現任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為我國的財政經濟建設,為我國改革開放的理論建設,為我國高級財經人才的培養及隊伍建設,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這些巨大貢獻中,他所涉及的眾多領域,他所展開的開創性工作,他所取得的輝煌業績,都令人折服!
作為革命家的許毅,又是一位時代造就的實踐錘煉的具有真知灼見的著名經濟學家。他在學術活動中,一貫堅持理論聯係實際,重視調查研究,重視向社會學習,善於從現實生活中引出重大研究課題,進行卓有成效的探討;他具有高度的原則精神和科學態度,敢於發表不同意見,從不隨“風”飄蕩,同時也善於聽取不同意見,用以修正或充實自己的學術論據;他作報告深入淺出,引用數據、材料如數家珍,生動風趣。他的論著觀點鮮明、材料充實、議理透徹,因而,他所提出的許多重要觀點,都是經得住實踐驗證的。早在1958年,他就從宏觀角度著手經濟指標問題研究,從而發現了企業核算與財政、銀行的關係,即基本利益一致但又存在矛盾的關係,進而提出我們的任務就在於承認這些矛盾,解決這些矛盾,以改進經濟核算工作,促進宏觀效果與微觀效果的統一。他的這一極富創新的理論探索,把經濟核算研究推向宏觀領域,並促進人們對整個財政問題的研究。要從宏觀決策與調整中去把握。1959年,他與王琢、黃菊波一起發表了《流動資金簡論》,對流動資金這個具體經濟問題進行了科學探討與總結,同時闡明了宏觀決策與否與流動資金占用量的關係。真可謂“小題大做”,學術價值很高。1962年,根據固定資產再生產的特點,結合“一五”時期、“大躍進”時期和調整時期的正反兩方麵經驗,他主持編寫了《基本建設財務與信用》,最早提出把基本建設作為國民經濟一個特殊領域的觀點,把國家財政中預算資金的分配、基本建設財務撥款同銀行的結算、信貸融為一體,從宏觀與微觀兩方麵加以觀察、分析、研究,從而建立了中國式的基本建設財務與信用這門科學,而幾十年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也證明了他的這個觀點完全符合中國的實際。鑒於許毅在經濟學領域的研究成就,1988年9月,他被英國劍橋國際傳記協會選舉為該會年度會員,並被收入《國際名人辭典》第21版中;同年又經國際傳記協會理事會決定被收入《世界名人名譽冊》。1991年被美國國際傳記協會收入《名人錄》,並授予傑出貢獻證書;同年5月,被中外名人研究中心收入《中國當代名人錄》。1991年10月,榮獲國務院授予為發展我國科學研究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學者的政府特殊津貼證書。
當然,作為著名經濟學家的許毅更是公認的具有權威地位或科研“司令”的財政學家。1963年,他向財政部黨組主動請調到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擔任所長,專職從事財政科學研究和領導工作。他履職後立即著手探索財政科研的特點及其規律性認識。他認為,財政科研所需要對實踐中提出的理論問題進行係統深入的探索,要把為財政部工作中心服務和財政學科建設這兩大使命結合起來。他既反對研究所的同誌埋頭經院式研究、不重視實踐的偏向,又反對一味跟風而動、不能冷靜從事係統研究的偏向。在他的主持下,財政部科研所的工作很快打開了局麵。
十年浩劫期間,財政科研所被撤銷,許毅本人也遭受了長期迫害。“文革”結束後,許毅恢複了財政部科研所所長的原職,並出任國務院經濟研究中心常務幹事。在財政部黨組的大力支持下,他全力投入了重組全國科研隊伍的工作。此時,他那學者與社會活動家兼備的人格魅力和卓越的組織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在幾年的時間裏,他把科研、教學、實際部門三方麵的力量組織了起來,還促成各省市建立了為地方政府經濟決策服務的財政科學研究所,在全國形成了一支具有強大戰鬥力、生命力的科研大軍,因此也有許多人親切地把他稱為財政科研戰線上的一位“司令”。
1978年8月國家恢複了學位製度,許毅立即建議在財科所內設立研究生部,這項建議得到了財政部領導的支持,財科所的研究生部迅速組織起來,一大批卓有建樹的專家學者成為第一批研究員兼研究生導師。1981年,許毅本人成為了全國第一批經濟學博士生導師,並當選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經濟學科評議組成員。而今他傾注極大心血培養的眾多碩士生、博士生幾乎遍布全國各地,有的成為著名專家學者,有的成為省部級領導,有的成為大型企業或集團的企業家。伴隨著財政理論及其科研隊伍的建設,許毅日益成為財政理論界的一麵旗幟(陳共語)。對此,文後將作專門論述。
許毅在關注從事當前問題研究的同時,兼做曆史問題的研究。人們知道他是一位著名的經濟學家,但人們甚少知道他是一位曆史學家。其實,許毅教授的學術,不僅在經濟學、財政學上卓有成就,在史學研究特別是財政經濟史研究上也不失為當代中國的一位大家。他在曆史學上的貢獻主要有三個方麵:一是對史學理論與方法論的研究;二是對革命根據地財政經濟史的史料的整理出版與研究;三是對近代中國外債史史料的整理出版與研究。特別是在革命根據地財政經濟史與近代中國外債史的研究方麵成就傑出,貢獻卓越,稱得上是這兩個領域的拓荒者。1976年,他受命組織革命根據地財經史料的整理與研究,他組織各方力量、廣泛搜集材料,主持編撰出版了《中央革命根據地財政經濟史長編》,對中國共產黨建立根據地以後全黨和毛澤東同誌早期的財經思想和實際財經工作經驗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事求是的總結。緊接著他又組織了各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財經史的編寫,各地先後出版的根據地財經史料選編達37種,共4200多萬字,根據地財經史18種,共560萬字,所有這些成果為後人進一步研究根據地財經打下了基礎。這些革命根據地財經史的編寫,不僅填補了中國現代財政史研究的空白,總結了革命戰爭時期財經工作的經驗,同時也為認識財政本質,認識財政分配對鞏固上層建築和調整生產關係,鞏固社會經濟基礎的能動作用,建立社會主義財政學新體係等一係列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礎,並形成了一支比較完整的從事根據地財經曆史研究的隊伍和一套科學的研究方法。
此外,許毅還組織專業研究機構和檔案部門以及有關專家並親自領銜主編了《清代外債史資料》(上、中、下3冊)、《民國外債檔案史料》(1~12卷)、《民國曆屆政府整理外債資料彙編》(2冊)、《清代外債史論》。這些工作前後用了將近16年時間,僅資料整理工作前後總計就完成了1000多萬字。這些出版物共同構成了迄今為止中國最為齊全的外債史研究資料,是一項中國外債史研究和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研究的奠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