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3.打不破的死局(3 / 3)

官家子弟借助其權力光環,侵占他人土地,巧取他人財產,官府又偏袒這些紈絝子弟,致使被奪土地財物者,告狀無門,喊冤無效。官家子弟背靠大樹好乘涼,在科舉、官場升遷上,亦有先天優勢。

地方豪強分為兩種,一種是曆經數代的名門望族,因是功臣之後或貴胄血脈,根深蒂固,稱雄一方,與當地官方同氣連枝。一種是退休的官僚,買田置地建園子,這也是士大夫們賦閑於家必做的三件事。兩類豪強,不同的種類,一樣的行為,憑其官家背景、資本雄厚,競相侵人土地,甚至強買強賣,在災荒時節,更是以高利貸等方式趁火打劫,低價將成片土地據為己有。

有一種叫瑞獸叫“貔貅”,據說是龍的第九個兒子,隻吃不拉,(據迷信的說法它能守財。)現在很多人都愛戴玉石做成的“貔貅”。古代的這些裙帶階層,就和貔貅一樣隻吃不拉。按現代經濟理論來講,是財產越多,交稅該越多。但古代的中國不同,裙帶階層也屬於特權階層,他們本身即擁有免役和輕稅的權力,這還不算,他們還隱瞞土地和財產,同時與相關官員勾結一通,非常吝嗇相對於他們的巨額財富,那麼一點點稅賦都不舍得交納,真是隻吃不拉到了極致。

國家機器要維持下去,得用錢,得有糧草,大地主、大財主們身上反而收不來,隻有攤派在自耕農身上,此外,明清兩代商業繁榮,小商戶也成了重稅目標。朝廷的苛捐雜稅一路壓來,大量的自耕農被擠破產,皇族、外戚、官家子弟、豪強在旁虎視眈眈,馬上去搶奪其地,使其成為佃農或流民。

這幾大勢力逐漸做大,由量變發展為質變,基本上各大王朝的末期,都出現“豪族有彌望之田,貧者無立錐之地”的現象,一邊是豪奢巨侈,人生快達,一邊是饑寒冷凍,生不如死。王朝到這時,已成為不讓一般人活命的“吃人”的朝廷,它的命數也走到盡頭了。

四、替代效應

帝國體製下,皇權至上,國家機器從頭至尾都在維護皇權,還有林林總總的各種等級製度。雖常常會輕刑減殺,以顯朝廷寬大,但對任何謀反、悖逆之事,絕不姑息,滅族之株連酷刑,從帝國之始到帝國之末,從無斷絕。冤案、疑案不斷被製造而出,毫無跡象,毫無證據,隻因君王猜忌,隻因個性太強,一些忠臣名將就被自己人搞死了,而且冠以“謀反”這樣最大的罪名。

嚴厲打擊謀反或疑似謀反、等級製度以及“三綱五常”的倫理道德,沒能禁住人們的野心,反倒給野心者如此之激勵:擁有了至高權力便擁有至高權威,任何人不得反對,連質疑都不行,還可對其他人隨意殺伐,不論何種理由!野心都禁不住,各種爭權奪利那就大開其門,在宮廷、朝廷、官府裏天天上演著,父子、兄弟、夫妻、叔侄、主仆、同僚、知己之間血腥地廝殺。

這可是不管王朝初期,還是中期,還是後期,都無所差別的現象。

內部是如此,外部的異族和外邦,也幾乎沒停止過對邊界的騷擾攘掠,到王朝後期,國家沒落後,也就不滿足於小規模的騷擾了,遂提兵大舉南下,中原浩劫來臨。

再轉到內部,起義軍規模越來越大,也不滿足於攻破一兩個官府,盤踞一兩個山寨,遂招兵買馬,吸納流民、災民,氣勢愈大,心誌更高,指揮大軍奔著龍椅而去。

朝中的武將、權臣,各地的豪強、武裝勢力,不臣之心更顯昭彰,有的逼宮,有的篡位,有的擁兵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