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曆史的結束、近代曆史的開始,是伴以鴉片戰爭的炮轟聲而來,隨後又有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等。
以前我和朋友聊起近代的一些戰爭時候,都是大惑不解,外國雖火器精良,船堅炮利,也不過就幾千人,中國這邊,光正規軍便是八十來萬人,而且有那麼多地方軍、鄉勇和老百姓,並且有防守優勢,如何就輸得那麼慘?
關於這幾次戰爭的起源、經過、影響等因素,這裏我就不多提了。我想說說其他的。
英國侵華的戰力便是如此:起初有艦船四十餘艘及士兵四千人,後來增兵至一萬二千人。而清軍的總兵力大約在八十萬左右,投入到戰爭的有十萬人左右。戰爭結果是,清朝死了一個總督、兩個提督、七個總兵、兩個都統外加數千士兵,英軍僅損失一百人左右!
造成如此懸殊結果的直接原因是裝備,英軍火炮的射程可達二千米,每分鍾射速一至二發,而清軍火炮最遠不過一千二百米,且射速要慢得多;英國士兵的火槍可以遠程射擊,而清兵揮舞刀槍根本到不了人家跟前。
更奇異的是中國民眾對戰爭的態度。
僅兩千多的英國士兵在廣州登岸時,清軍節節敗退,而數萬當地民眾卻如煞有興致的在遠處觀戰,根本不前去支援自己的朝廷軍隊。英軍駐紮時,很多當地人主動向英軍出售蔬菜、牲畜、糧食,根本不考慮這是否在“通敵賣國”。至於“通敵賣國”,在鴉片戰爭前便有了,而且成分複雜,涉及麵廣,有商人和英國人進行鴉片貿易,在林則徐禁煙期間仍然暗中協助之,有當地熟知地理的人,為英軍提供各種線索、情報,還有一些水手和勞工,在船上替英國人做雜役。
英軍開始還是挺“文明”的,與當地民眾之間,彼此還算融洽,可在一個叫三元裏的村寨時,有英軍居然強奸當地婦女,還搶東西,群情激奮,這才有了著名的“三元裏抗英”。當時便有“百姓怕官,官怕洋鬼,官怕洋鬼,洋鬼怕百姓”的民謠。英軍當局也意識到民眾集中起來的爆發力,專門指示士兵們不要到處騷掠,不要與中國民眾為敵。因此除了“三元裏抗英”這個意外的抗英事件後,許多沿海地區的老百姓大都是淡定地圍觀清軍與英軍作戰,從沒想到戰爭的勝敗,對國運有何影響,對自己的命運有何影響。
思想家魏源在《道光洋艘征撫記》中記載了大量鴉片戰爭中之事跡,他認為鴉片戰爭中英軍勝利,清軍失利的一大原因就是“漢奸”、“內賊”太多,魏源憤憤寫道:“到處漢奸充斥,商民十有七八,分不出良歹來”,“每逢打仗之際,百姓男婦,毫無畏懼,從旁指點嬉笑,竟不知是何肺腑?”有地方官員、將領也上告朝廷類似的現象,道光皇帝得知後更是天威震怒:“憤恨何堪,筆難宣述!”
公元1856年至公元1860年間發生的第二次鴉片戰爭,簡直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重演。
數字對比與結果是差不多的。英法聯軍共投入一百七十三艘軍艦,一萬七千七百人,而清朝這邊投入二十萬人左右,最終的結果是中國慘敗,清軍傷亡二萬一千五百人,英法聯軍僅傷亡四百零五人。
連中國民眾的態度也沒多大變化。
英軍艦隊的目標和上次鴉片戰爭一樣,還是虎門要塞。但這次戰爭的規模更大,打得更精彩,“看戲”的人也更多。據說當英軍艦隊沿珠江北上之時,江兩岸接著連著的百姓難以勝計,他們還是淡定地看著江麵上兩國船隻激烈的交火,如同看賽龍舟一般。清軍不敵,官船被毀,官兵們跳水逃命,看戲的民眾們居然有人發噓聲的,有人發喝彩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