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不光是在一旁看,還審時度勢,隨機而動,或從中取利,或渾水摸魚。英法聯軍攻破北京後,就有人給軍隊引路去搶圓明園,其中一人居然是著名思想家龔自珍之子龔孝拱。圓明園被搶,當地的百姓、八旗子弟不去和外國強盜糾纏,直接趁火打劫,也去四處搜撿寶貝。所有珍寶被一掃而空後,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和那些中國的百姓、八旗子弟一道,滿載而走,瀟灑無比。圓明園的那把火,一直都還在燒灼著中國人的心,就連法國人雨果都看不慣,他撰文激烈攻擊:“有一天,兩個強盜進入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另一個強盜放火。”“這兩個強盜,一個將會叫法國,另一個將會叫英國。”可當時的英軍和法軍並不認為自己是強盜,甚至連樂嗬嗬渾水摸魚的中國人,也不認為自己做錯了什麼。
當時恪守傳統的士大夫階層自是對民眾不愛國痛心疾首,就是後來的革命黨人在總結民族屈辱的曆史時,亦是唏噓不已,孫中山就說:“中國人最崇拜的是家族主義和宗族主義,沒有國族主義。外國旁觀的人說中國是一盤散沙,這個原因在什麼地方呢?就是因為一般人民隻有家族主義和宗族主義,而沒有國族主義,中國人家族和宗族的團結力非常大,往往因為保護宗族起見,寧願犧牲身家性命。至於說到對於國家,從沒有一次具極大的犧牲精神去做的。所以中國人的團結力,隻能及幹宗族而止,還沒有擴張到國族。”
孫中山能把家、族、國這三個名詞說清楚,但在帝國體製下,家、國、天下往往是混為一談的,國家即皇帝,皇帝即朝廷,朝廷即國家,官即朝廷,官即王法,從來就沒搞清楚過,所以在古代的任何時候說“忠君愛國”、“奉公守法”是絕對沒錯的。雖理論上搞不清楚,更不能清楚的說出來(那是要滅族的妖言惑眾),但人們的心頭清如明鏡,隻有自家的才是真格的,所以在曆次對外戰爭中,湧現出了一大批“逃命將軍”,還有“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六不主義大臣,士兵們深知戰爭是朝廷的事,跟自己沒關係,“吃糧當兵,保命要緊”,對百姓而言,誰勝誰敗更無所謂,他們永遠是被魚肉的對象,隻不過換了把刀叉,所以會在外邦侵略時,樂嗬嗬地當看戲。
帝國體製下,將古代的中國變成一部讓人望而生畏的國家機器,對這個神秘的世界,遠方的人隻能揣測,持正麵觀點的人認為中國是繁榮的、祥和的,如萊布尼茨、伏爾泰等,持反方麵觀點的人認為中國是恐怖的、野蠻的,但基本上都承認一點:中國是強大的,難以征服的。可那些與中國打交道的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殖民者們,他們透過蒙在外層的麵紗,看到了中國的本來麵目。這個陳舊的帝國,在長期的故步自封下,已經失去了前進的力量,還停留在遙遠的過去;這個僵化的帝國,鐵板一塊的統治,維持了表麵的繁榮,也掩蓋了腐敗遍生、弊病重重。外表的強大,實則是內部的虛弱,因此葡萄牙人才會向國王建議隻需兩千到三千即能征服中國,西班牙人亦向國王建議四千到六千就能征服中國,荷蘭人更牛,居然僅憑六百多人便想闖進中國,最後成功強開中國大門的英國人,的確隻有幾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