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8.最完美的王朝(1 / 2)

清朝注定是一個特殊的朝代,一個以後都會最被爭議的朝代。它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朝代,而且滿人主導的朝代,它是第一個被西方列強敲開大門的朝代,是簽署不平等條約最多的朝代。

如果用古代時期常用的評價朝代的標準來評價清朝,如維持時間長短,國家版圖大小,人口多少,農業與生產水平,水利與工程建設情況,富庶與否,財政收入,社會是否安定,民族團結與國內穩定,貧富差距是否過大、社會矛盾是否尖銳,文治武功是否齊盛等,清朝可以說是最接近於“完美的王朝”。也許有人看到這個字眼就想開罵,待我慢慢道來,然後再罵不遲。

其一,對舊製度的維護與沿用,維護了長期的統治。

中國曆來就有守舊尚古的傳統,基本上太敢創新、敢過於突破常規的朝代都不長久,如秦、隋、元。在努爾哈赤、皇太極時期,後金在保持本身民族製度上效仿明朝一些製度,清人入主中原後,並沒有將關外後金的那一套體製搬過來,而是沿用前明的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諸方麵製度,這使原明朝臣民便之,降低了對新朝的抗性,更重要的是團結了明朝舊官紳、士大夫階層,使之加入新政府中,強化清廷統治力量。清朝自建立至滅亡有296年的時間,自正式統治中國也有268年的時間,在中國曆史上算一個長壽王朝了。如果不是西方人的侵蝕攻擊,清朝能延續的時間,肯定還會更長。

其二,主動的融合與同化,形成穩定的社會局麵。

這大概是鑒於元朝的速亡。清廷在征服過程中,強推剃發令、圈地令等政策,激起了漢族與其他民族的猛烈反抗,大行殺戮,屍橫遍野,全國人口急劇下降。在基本穩定形勢後,便竭力大呼滿漢一家,天下一家,清廷推行了一係列維護民族團結的政策和辦法,如設置理藩院管理宗教與少數民族事務,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與生活習俗。為籠絡蒙古與西藏,清帝都宣稱信奉喇嘛教。為籠絡漢人,又崇尚中國傳統的禮儀文化,康熙、雍正、乾隆等帝都熱衷學習中國儒家與傳統文化,硬是把自己打造為理學專家,既要當喇嘛教信徒,又要成為理學專家,當皇帝也夠累的。總體來講,清朝的民族、階級、社會矛盾,並不突出。清朝滅亡後,最廣大的漢族並沒有為難旗人子弟,不像元朝滅亡後,漢人瘋狂追殺蒙古人。

其三,鼓勵墾荒,發展生產。

多爾袞與順治時期便勸民墾荒,整頓漕運,清理鹽法,在戰亂之後,經濟快速回複,在順治帝時,已略有小成。其後的康雍乾時期,均是勵農興業。康熙時還製定了多種具體辦法鼓勵墾荒,據開墾多少,給予不同的獎勵,以提高官民墾荒的積極性,康熙是清朝墾荒最多的時期,達一百一十六萬餘頃。雍正亦推尚務農,為表誠心,還在皇宮裏建了所菜園子,他還下令“凡有可墾之處,聽民自墾自報,官吏不得勒索、阻撓”,並“勸諭開墾無力者,官仍給牛種,起科之後給印照永為世業”。對邊遠地區,還有特殊的照顧政策。在雍正時期,全國的荒地基本都得以開發。乾隆時則“但可以開墾者,悉聽民人墾種,並嚴禁豪強爭奪”,保證農民墾荒所得,對貧瘠和山頭地角的土地,特許“荒地聽該地民人墾種,概免升科,永為世業”,以提高所有土地的開發率與利用率。

其四,輕徭薄賦,與民休息。

這一條基本是曆代初期都會用的,清朝並未創新,但很多方麵落到了實處。順治元年時,便發布了“大清國攝政王令旨”,宣布取消明末的各種加派稅賦:“自順治元年為始,凡正額之外,一切加派,如遼餉、剿餉、練餉,及召買米豆,盡行蠲免。”在清人征戰時,為籌集軍費,又有加收稅賦,但順治八年親征後,宣布定製不得增收田賦。在康熙、雍正時期,又進行了重大的賦役改革,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清廷推出了著名的“聖世滋丁,永不加賦”政策,以康熙五十年為標準不再加征人頭稅,對民眾而言,好處有兩點:一是簡化征收丁口銀的手續,二是對新增加人口的優惠。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清廷又頒布了“攤丁入畝”政策,取消了數千年之久的人頭稅,將之並入土地稅中,減輕了對人民的人身控製,加速了人口流動。相比而言,清朝時的賦稅在曆代中都是比較低的。

其五,限製圈地,抑製兼並。

土地兼並是封建時代走不出的怪圈,亦成為每個朝代滅亡的一大主因,清之前的明朝末年,便是皇室、官紳階層瘋狂的兼並土地,嚴重地激化了社會矛盾。清朝剛進中原時,曾推行圈地政策,以封賞諸王、貴族、功臣等,順治四年以後,清廷明令禁止圈地,但各地王侯官僚仍在大肆暗中行事。康熙親政後,便下令停止圈地,並把當年圈占的土地退還給原主。並且宣布,今後永遠不許圈地。在其後的清朝,各帝對圈地一事都甚為重視,對皇室、貴族、官僚多有節製,國內從此再無大規模的圈地運動。在抑製兼並這一點上,清朝應該是曆代中做得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