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8.最完美的王朝(2 / 2)

其六,興修水利,注重治河。

水利興,農業便興,河道治,天下亦治。康熙帝親政以後“以三藩及河務、漕運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書而懸之柱上”,康熙十六年,任用治水名臣靳輔為河道總督全力治理黃淮,甚有奇功,十年之間,黃淮無事。康熙帝六巡江南,其主要目的就是巡視治河事務。從康熙四十二年起的四十年間,黃河河道通暢,基本無患。雍正、乾隆時期則重點是修築江浙沿海的海塘,由於江浙一帶沿海,屢受海潮侵襲,影響當地人的生產、生活,亦關係國家稅收,遂不得不治。雍正時期,首築土塘,以防衝潰,使“近海州縣不知有水患者二十餘年”。乾隆時期,則將土塘改為石塘,以增其固,並將各地石塘連為一體,效力更顯。海塘的修築,降低了海潮的威脅,保障了東南沿海的農業生產以及人民的生活,也確保了國家的財政來源穩定。

其七,整頓吏治,清肅風氣。

清人剛入關時,便在皇帝即位詔書中規定“自本年五月初一日以後,凡在京大小衙門及在外撫、按、司、道、各府、州、縣、鎮、協、營、路、軍、衛等官,並書、吏、班、皂、通事、撥什庫、糧長、十季、夜不收等役,但有貪賄枉法,剝削小民者,照常治罪,不在赦例。”此後又多次發諭令,以整飭吏治。順治親政後,即警示官員“朝廷治國安民,首在嚴懲貪官”,“邇來有司,貪汙成習”,“所差禦史,受賄賂,徇囑托,身已貪汙,何能察吏”,“著即洗心滌慮,遵奉禁約,毋庇護司道府廳、大貪大惡而糾參老弱州縣,倘總督、巡撫、總兵等官,有不公不法、縱兵害民等事,即行糾舉”。多爾袞、順治時期的打擊貪腐,不僅限於諭令上,對貪贓枉法的大員顯貴,一旦發現,極少姑息,一掃前明官場汙濁之氣。

其後的康雍乾時期,則慎於用人,整肅吏治,以正風氣。康熙是把吏治同教化融合並用,首先是皇帝節儉自律,精勵勤政,給所有官員以及子民們一個表率。然後是選用官吏,康熙用官有三點,慎選官吏、褒獎清官、嚴懲貪贓,他選官奉行的是“德勝於才”的原則。具體手段是懲貪獎廉,教化地方。他給一些清廉強幹的官員,頒發許多榮譽頭銜,建碑送匾,譬如“第一清官”、“第一廉吏”、“第一循吏”等,以此為樣板,推廣到各方,勸誡其他官員,向各地百姓張揚朝廷的惠政恩德。雍正與乾隆時期,基本奉行的是康熙的手法,但乾隆後期起,皇帝自身便已輕浮,用人任官也不審慎,多用近臣、寵臣,吏治大壞,以至培養出天下第一貪的和珅。

其八,文武並用。

重文常失雄武之氣,兩晉、兩宋即是明例;重武常失收斂之心,秦元即是明例。從傳統的角度講,清朝可能是文武兼備得最好的一個朝代。

首先說武功。順治時入關,一路剪滅農民軍及南明諸朝廷,結束混亂,重新統一中國,康熙時平三藩,收台灣,擊退沙俄,定回疆、準噶爾等部,雍正時占西康,鎮西北,乾隆時平蒙古準部,息大小和卓作亂,定大小金川之亂,鎮西藏。經過大小征伐,清朝的疆域,遠勝於前明,亦遠勝於漢、唐(唐朝極盛時的疆域比清大,但維持時間甚短,唐朝中期的疆域已經不及清,而唐朝後期更望塵莫及了)。清朝奠定了我國今天疆域的基礎,即使在清末衰敗下,被列強割去不少土地,現在中國依然是疆域第三的大國,不得不承認這是清朝的功勞。

再說文治。清朝的統治者上層自皇太極起,便確定了“尊崇漢族文化、取士心得民心”的長期國策,直到王朝滅亡,均未改變。崇文尊孔,大興科舉,清朝不輸於任何一個漢人王朝。清朝皇帝的學識、文化才能,總體水平在曆代來講,都是頗高的,康熙帝如果不當皇帝,相信亦能成為文化界的一代宗師,其餘帝王亦均好學,不學無術,腹內空空之輩,在清帝中就找不到。清朝在內外征戰時,亦編纂了不少古籍、大典,如《康熙字典》、《古文淵鑒》、《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等,也可算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時之盛。

至於更具體的數據,如人口,耕地多少,財政收入,國庫存量等,這都不用比了,以前沒任何朝代可與清朝相比。

而且清朝基本沒用其他朝代的一些痼疾,如有皇帝昏庸無道,幾下便把國家敗完了;宦官、權臣專權,皇權旁落,朝綱不振;地方割據,軍閥混戰。

從傳統的角度來看,清朝似乎是一個“完美”的王朝,無怪乎直到現在都還有一些學者和曆史愛好者大力推捧、粉飾清朝,因為清朝確實還是有很多資本可炫耀,依傳統觀點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