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9.盛世的代價(一)(1 / 3)

帝國體製下,唯二要務,控製與維持。控製的是人,維持的是局麵。大體可以這麼來講,曆代取得的所謂的成就,必然是以控製與維持為前提,譬如修建某個超大型工程,舉全國兵力物力攻滅某個強敵,強遷人民充實空地和邊境,大搞宣傳瞬時間便改變社會風氣,頃刻之間便能籌集大量的物資和人力,在很短的時間內恢複生產、天下大治,地方有亂便快速撲滅而整個局勢尚穩,國家已然疲軟但病而不死等,隻有帝國體製下才能完成,因為沒有其他任何體製有如此的控製力與維持力。

如此強悍的控製與維持,構成了巨無霸的國家機器,任何人和要素都隻能跟隨這部國家機器運轉,如不配合,後果是嚴重的。這部國家機器能把所有資源集中在一起,再難的事都可辦到,能把所有問題遮掩,再多的矛盾和弊病都會盡量壓抑住。可這部國家機器的最終結果是,完全耗盡了可利用的資源,過多的問題被遮掩與無視,得不到修正,崩潰也是必然的。

清朝是帝國體製的一個大總結,集所有優點與缺點於一身,它將曆代的統治、治理的手段並行雜用,達到了控製與維持的巔峰時刻,在這樣的國家機器運作下,取得了古代曆朝所能取得的所有主要成就,亦包含了古代曆朝所有的弊病,而且比以前的朝代更加嚴重,內部人尚沾沾自喜,引以為豪。生機勃勃的西方人到來後,充當了清朝的鏡子,在對比、爭鬥中,天壤之別盡現。有了西方人這麵鏡子,各類問題和弊病暴露得更加明顯。而清朝這部帝國時代最後一部國家機器本身,強悍於任何一部以往朝代下的國家機器,越是龐大,摔得越碎,越是轉得快,分解得越支離破碎,最終這部帝國國家機器崩解後,再也不像以前朝代那樣,會被拾起來重新組裝,而是徹底終結!

其一,權力之控製,專權獨製。

中國的帝國體製的核心就是權力體製,從秦漢的三公九卿製,到隋唐宋元的三省六部製,再到明朝的內閣製,權力越來越集中於中央,集中於皇帝或統治者,事無大小皆決於上。清初期沿用明製,亦有自己原本的製度,遂有明朝式樣的內閣,又有原本既存的議政王大臣會議,軍國要務由皇帝與滿洲王公貴族、朝廷重臣們商議決定,然後各有司分工辦理。但在康熙親政後,便大權獨攬,還通令朝廷,國家事務無論大小繁簡,都得交由他來處置,才能放心。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康熙帝設置了南書房,對外宣布是陪皇帝賦詩填詞、寫字作畫,實質是“撰述諭旨”,幫皇帝起草詔書、參與謀劃等事宜。內閣雖存,但其實權已經轉到了南書房。在康熙後期,康熙帝派諸皇子管理八旗事務,八旗旗主的權力被接管,議政王大臣會議也很快式微衰落。

到了雍正時期,設立了軍機處,這是清朝君主專製的頂峰,亦是中國專製體製的登峰造極之點。軍機處掌管的事務有六點:一是撰擬諭旨和處理奏折;二為議大政,議後提出應因、應革、應止、應行等處理意見,奏報皇帝裁奪;三係讞大獄,參與重大案件審擬;四乃參與重要官員的任免和考試;五是隨侍皇帝出巡,奉旨出京查辦事件;六是為皇帝準備處理政事的參考資料。這六項事務包含了朝廷日常事務的主要方麵,而軍機處實際上處理的遠遠不止這六項,凡軍機處插手的,便是軍國大計。軍機處頗有特務政治的味道,非軍機大臣不得入,皇帝召見時,太監也不許在側,皇帝發布詔令,軍機大臣跪聽接旨後,不得逗留,更不得泄露,馬上按要求去辦,因而“辦事較為密速”。為徹底貫徹皇帝意誌,不受任何阻撓,軍機處所發出的詔令,無須與大臣討論,也無須經過內閣,先在軍機處“密封”,然後驛站快馬加鞭交到各地督撫或六部,前者稱“廷寄”,後者稱“交片”,執行情況的回饋形成的奏折,也不經任何中間過程,直達軍機處。

如此一來,軍機處便成為了帝國的權力中樞,完全架空了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內閣。王公貴族與內閣學士,雖名重位顯,卻徒有虛名,毫無實權,能入軍機處者才配稱得上是有權。而軍機處無定員,且屬兼差,皇帝不滿意,可隨時裁撤,將其打回原來的部門,軍機處定員隻有一個,那就是皇帝。軍機大臣雖有權,但充其量亦僅是辦差的工具,“隻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讚畫於其間”,不能參與謀劃,明朝之後便無宰相,但內閣首輔還基本上有宰相之實,清朝雍正以後,便真的再無宰相,無論名還是實,隻有奴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