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四,內部之維持,閉關鎖國。
清朝可能是曆史上閉關鎖國最徹底的朝代了,其初期尚情有可原,因為荷蘭和鄭明相繼占據台灣,又恐海外反清複明勢力內外聯合,順治時實行嚴格的禁海令和遷海令。
收並台灣後,康熙宣布開海,但觀其細密嚴苛的規定,開海與禁海,並無多大區別。我們看看那時的細則:一、沿海廣東、福建、江南、浙江、山東與直隸省,聽百姓裝載五百石以下船隻往海上貿易捕魚。預行稟明該地方官登記名姓,取具保結,發給印票;二、在江南、浙江、福建、廣東四省設海關,管理來往船隻,並征收稅銀;外國貢船所帶貨物不再收稅,其餘私來貿易者,聽所差部臣照例收稅;三、直隸、山東、江南、浙江、福建、廣東各省,先定海禁處分之例,盡行停止;若有違禁將硫磺、軍器等物,私載在船出洋貿易者,仍照律處分。
帝國王朝總是忌諱很多,“數千人聚集海上,不可不加意防範”,“人多相聚,必生海盜”,怕人們聚集在一起就會生事,再者通過幾十年的生產恢複,物產日豐,又是應有盡有的天朝時代了,雍正與乾隆時再度禁海。清朝中期以後,西方人在海疆晃晃悠悠,不太安寧,遂禁海更嚴,僅在廣州設十三行與對外貿易。除此還有“防夷五事”:永行禁止外國商人在廣州過冬,必須冬住者隻準在澳門居住;外商到粵,宜令寓居行商管束稽查;禁止中國商人借領外商資本及外商雇請漢人役使;嚴禁外商雇人傳遞消息;於外國商船停泊處撥營員彈壓稽查。
到後來又增訂《防範夷人章程》和《八條章程》,更是諸多禁忌與管製。
清朝就像一個大家閨秀,總躲在閨房內,當不得不出來見人時,裏三層外三層裹得嚴嚴實實,就留下一雙眼睛,而且不能正眼看人。
也許非得這麼嚴防死守,才能保持矜持古典的大家風範,無怪乎馬克思評價:“與外界完全隔離,是保持舊中國的首要條件。”
閉關鎖國的害處就不多說了,隻用一個真實的笑話來說明。鴉片戰爭爆發,英國都打到門口了,道光皇帝問大臣們:“那個英吉利有多大?在什麼地方?是不是過了俄羅斯就是英吉利?”下邊一群滿腹經綸的大學士,紛紛搖頭,居然沒有一個知道。此戰不敗,天理何容!
其五,優勢之維持,蔑視科技。
清朝無疑是曆朝最鄙視科技創造的朝代。美國人坦普爾根據李約瑟的《中國科技史》寫了《中國:發明和發現的國度》一書,裏麵列舉中國一百個世界第一,清朝沒有占有一項。清朝三百來年,入關二百六十八年,就沒有一項拿得出手的科技成果來,實在是清朝的悲哀,滿人的悲哀,也是中華的悲哀。
清朝三百來年,在火器上基本是吃明朝的老本,康熙之所以能平定三藩,平定噶爾丹,收複台灣,擊敗俄羅斯,多虧了明朝的大炮。尤其是在與俄羅斯激戰時,紅夷大炮揚威東北,讓俄羅斯人心驚膽寒。
清人自憑是鐵騎得取了中華江山,卻忘記了明末時從未有過的亂局,才給他們入關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不然努爾哈赤與皇太極都那麼英武的豪傑,為何麵對山海關卻愁眉不展。清朝自視武功強大,對技術更新非常排斥,直到人家西方人都打進了家門,一方麵不得不承認堅船利炮的厲害,一方麵卻始終認為西方人的技術是“奇巧淫技”。
鴉片戰爭時,清軍所用的槍炮仍是二百多年前的老樣子,沒有進行任何改進,且已陳舊不堪。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後,人們從清朝的軍火庫裏抄出一些原來明朝的火器,發現技術可媲美那時西洋人用的火器。清廷卻將這些好東西丟棄不用,還是弓箭和刀槍用起來順手!
清朝後期的不斷挨打,卻又無力還擊,全是自己招惹來的。
清朝不少皇帝,如康熙、乾隆、嘉慶等,宮中都有西方的傳教士、學者、藝術家,他們從這些西方人那裏多少得知了外邊的情況,還煞有興致地學習西方的數學、曆法、物理等知識。很多挺清的學者和曆史愛好者便以此為據,說清朝的皇帝不保守,清朝不封閉,也沒有自甘落後的意識,如此等等。可關鍵是,這些皇帝知曉外麵的世界,學習了西方的知識,為什麼不傳達給臣子們,不推廣到全國各地?尤其是康熙精通西洋數理,還懂得當時最先進的機械儀器與下水道供水係統,這不是據說,而是很多文獻都有詳細記載。但康熙並沒想將這些先進元素引進中國,而是限製這些洋專家們外出,防止信息和資料外泄,他知道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