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9.盛世的代價(二)(2 / 3)

這種情況和十八到十九世紀的奧地利與俄羅斯類似,這兩個專製氣息濃厚的國家,在約瑟夫二世的“開明專製”與彼得一世的改革後,國家興旺了、勢力雄厚了,統治上層又恢複保守頑固舊地。當英法大鋪鐵路時,俄羅斯沙皇說,我不需要什麼鐵路,我不要國民出去,也不要外國人進來。俄羅斯便隻修了兩條鐵路,用於沙皇與貴族們到歐洲遊玩。奧地利的皇帝則說,我不要什麼科學,不要任何新東西,現在已經夠好了。

實際上,自雍正、乾隆時期起,清廷便有了“火器營”,其配備西方高價買進的火槍,屬最先進品類。皇帝們不是不知火槍之威力,但並無推廣到全軍,“火器營”僅是用來護佑宮中,鎮壓京中的騷亂,一則保證皇帝安全,二則震懾其他軍隊。如果火槍普及到各地,用來造反怎麼辦?再者騎射為滿人、蒙古人之所長,此兩族原本即是遊牧民族,蒙古所有部落偶爾叛亂,但滿蒙聯合是從頭至尾,未有改變,八旗子弟、蒙古騎兵均有蛻化趨勢,清朝曆代統治者都試圖通過狩獵、練兵等方式來維持兩族之尚武精神,也不能說沒效果。漢人和其他農耕民族,身體羸弱,不勝騎射,但心思靈巧,精於使用器具,若火器、火槍這類技術玩意兒飛入尋常百姓家,滿蒙之騎射優勢便蕩然無存了,後果不堪設想。

清朝和曆代的統治者一樣,是把國內人民當做假想敵的,西方人,這群蠻夷,根本沒放在眼裏,到後來才見識其凶猛,奈何差距太大,想改變已無濟於事了。並且長而久之,這種心理成了慣性思維,同傳統禮教、守祖製等理念想融合,更難破解了,以至於西方人數次侵淩,依然大呼騎射救國,仁義救國,豈不可笑?

我們常常用愚昧無知來形容古代的一些統治者,其實那和愚昧無知一點關係沒有,有關係的隻是利益得失、人性自私。

其六,總體局麵之維持,守內虛外。

說到“守內虛外”,人們便會聯想到兩宋,其實中國的每個朝代都是“守內虛外”,總體來看,中原的王朝同周邊的邦國、少數民族,交戰是支流,和親和朝貢外交才是主流,自視為天朝上國的中原王朝有的是寶貨美物,蠻夷番邦們要的不就這個嗎,我給你就行了,但作為交換,你要給我麵子,要朝拜我,尊我為宗主國,那種實在欲壑難填的、不服管教的,中原王朝才會出兵去打。對內部卻是異常凶殘,以致引發了各種民變、起義、暴動,統治者是不會去分析原因的、為什麼的,都歸結於兩個字:造反!並不是所有的民變、起義、暴動,都想推翻王朝當皇帝,還有很多或是表示憤怒,或是要爭取些權利,統治者們卻不這麼想,主流是派大軍去剿滅(鎮壓),支流是派大臣去宣撫(招安),鎮壓通常是殺光,即使接受了招安,也未必有好下場,如水滸傳裏的宋江等人。

明朝後期,西班牙人於公元1602年、公元1639年兩次大規模屠殺東南沿海的華僑,明政府置之不理。那時候明朝已然衰微,自顧不暇,難以抽身,還有個說法。可到了清朝盛世的公元1740年,荷蘭人在雅加達屠殺了兩萬多中國僑民,獻血將溪水盡染成紅,遂稱“紅溪慘案”。乾隆帝這個聖主無動於衷,甚至認為那些華僑是“彼地之漢種,自外聖化”,荷蘭人想怎麼殺就怎麼殺。

清朝為了消滅心腹大患的鄭明,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先是同荷蘭人商量,一起滅鄭明,作為酬謝,把台灣地區讓給荷蘭,最後沒談好。然後便是上麵所說的禁海和遷界,把富庶的東南沿海搞得千裏無人煙,數百萬人成為無家可歸的流民,數十萬人無辜慘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