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9.盛世的代價(二)(3 / 3)

康熙在平蒙古噶爾丹時,沙俄方麵僅幾百士兵騷擾東北邊境,在取得雅克薩之戰的勝利後,雙方進行談判,為了穩住沙俄,清廷做出重大讓步,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將從額爾古納河到貝加爾湖的兩百來萬平方公裏的領土割讓了。東北安穩後,清軍猛擊噶爾丹部,大敗之,並將其部誅殺殆盡。

進入近代後,第一次和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對方少則幾千人,多則兩萬來人,就把清朝給錘蒙了,打敗了,簽不平等條約,即使中法戰爭打勝了,也主動要求簽訂不平等條約。但是麵對國內太平軍起義,幾十至百萬的軍隊,照樣能鎮壓,而且與太平軍起義交雜並時的撚軍起義、回民暴動等,規模都不小,照樣能碾平,可見清朝戰力並不是想象的那麼差。

清朝確實“強武”,不過威風勁都耗在國內了。

其七,維持既得利益,拒絕改變。

清朝的既得利益階層除了皇室與王公貴族,大體分為兩個,一是八旗子弟,二是官僚階層。

任何民族都會先維護自家人,這其實並無過多指責之處。而且清朝為了不讓民族矛盾激化,禁止圈地,對八旗子弟也有諸多限製,防止其四處生事。但人數龐多的八旗子弟最後還是成了整個王朝的抽血機,他們正事不做,每天便是逛街、下堂子、遛鳥、賞古玩,這已經是朝廷和百姓們均把求不得的,就怕那種想做大事、野心勃勃的八旗子弟,利用其身份與關係網,幹涉政事、為禍朝野。八旗子弟的所有開支都由國家支付。

官僚體係的臃腫化、低效化,曆代都繞不過,清廷亦是,而且更甚。因要厚待自家的滿人,且利用滿人官員監視與牽製漢族官員,所以朝中重要崗位上,有一個漢族的官員,必然會配備一個滿族官員,這樣便會官職重疊,一職多員。為避免大權旁落,關鍵職務如軍機大臣,以及各種實位、肥缺,一般情況下都是滿族官員居多。清朝前期和中期,朝政大權集中於滿族官員手中,直到太平天國運動中,滿族官員太過無能,曾國藩、李鴻章等漢族官員崛起,才打破了滿族官員稱霸朝廷的局麵。

除此便是皇室、外戚、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家族等特權階層,這自不必說。蒙古上層與貴族亦是既得利益階層,這是滿蒙聯盟的戰略決定的,對其賞賜、優厚條件,自不能少。

清廷的財政收入為曆代最高,但要每年給人數龐多的八旗子弟生活費,所每年養一大群越來越膨脹的官僚,加上每次戰敗後的賠款,鎮壓不斷的起義與民變的軍費,清廷到其後期已然被掏空了,成了窮光蛋,不得不低頭向地方要錢,後者反過來又向中央要,都在要,成了空循環。

王朝不行了,必須得改,洋務運動在罵罵咧咧中還是開始了,並且取得了一些有目共睹的成就,因為洋務運動僅涉及軍事、重工業、交通等,雖有違傳統的祖製,對各勢力集團的利益是沒損傷的,反而洋務運動中創辦的係列工廠,成了個勢力集團牟利的工具。

維新變法在正式鋪開前,聲勢浩大,漫地衝天,比洋務運動風光多了,可僅一百零三天就夭折掉了。有人說是光緒帝和維新派沒實權。其實有實權又如何?變法中要改革科舉,要取消旗人由國家供養特權,多少士人的官路被堵?多少旗人的活路被斷?單是這兩條,士人和旗人起來鬧事,朝廷便應付不了。

直到最後清朝滅亡前的“憲政改革”,力度不可謂不大,範圍不可謂不廣,可弄出一個皇族內閣,便暴露了一切,在清廷勳貴的眼中,國家算個什麼東西?結果不光革命派臭罵,中間派嘲諷,就連原本傾向於清廷的立憲派和部分保皇派,也選擇投靠革命——朽木不可雕,隻有將其推翻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