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英漢習語國俗語義差異受東西方不同的地理環境、生態環境下產生的不同文化影響
由於地理環境、生態環境的不同,英漢習語的許多比喻形象也具有明顯的差異。例如在漢語的文化氛圍中,“東風”即指“春風”,夏天常與酷暑炎熱聯想到一起,如“赤日炎炎似火燒”、“驕陽似火”是常常用來描述夏天的詞語。而英國地處西半球,北溫帶,海洋性氣候,報告春天消息的卻是西風,英國著名詩人雪萊的《西風頌》正是對春的謳歌,英國的夏季正是溫馨宜人的季節。
又如中國是農業大國,因此漢語中農業習語特別豐富,其內容涉及農事的方方麵麵。因為“牛”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以“牛”為喻體的習語不勝枚舉。比如說,“牛肥馬壯”、“對牛彈琴”、“多如牛毛”、“牛頭不對馬嘴”、“九牛二虎之力”、“俯首甘為孺子牛”等等。然而在四麵環水的英倫島國,“魚”(fish)卻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和“魚”(fish)有關的英語習語涵蓋人們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麵麵。如:“crystinkingfish”(暴露自己缺點的人)、“fishorcutbait”(要麼好好幹,要麼就別幹了)、“have other fish to fry”(另有打算)、“acoldfish”(冷冰冰的人)。這些習語都反映了兩個民族迥然不同的地理特征和生態特征。
三、英漢習語國俗語義差異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影響
1.英漢習語國俗語義差異對大學英語詞彙教學的影響
國俗語義的教學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英語這門語言。不僅能使學生掌握詞語的一般詞彙意義,而且也掌握與民族文化有關的國俗語義。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加強自身對國俗語義的學習,以豐富學生文化背景知識,增強學生對於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如果還像以前的詞彙教學中,孤立地教單詞,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失去語言學習的興趣,覺得單詞很難背誦,從而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詞彙不僅有概念意義而且有聯想意義。學習一種語言,理解詞彙的聯想意義,了解該語言的民族文化更為重要。這種因民族文化的差異而產生的詞的聯想意義在很大程度上便是詞的國俗語義。對詞彙教學來說,向學生講解蘊含在語言體係中的反映民族文化特色的國俗語義是非常重要的,國俗語義與英語詞彙教學不可分割。但是,這方麵的教學卻長期以來一直被忽略。因此,國俗語義可以有效地幫助教師在一定的文化曆史、民情風俗的基礎上將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
2.英漢習語國俗語義差異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影響
國俗語義差異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影響尤為關鍵。如,很多學生在碰到“bebats”這樣的英語習語無所適從,不知該如何翻譯。但是如果經過英漢國俗語義學習的話,會明白,在西方,“bat”(蝙蝠)的形象是一種瞎眼的、醜陋的、凶惡的動物。許多西方人迷信“蝙蝠”與巫婆有關,人們相信“蝙蝠”闖入私宅是死亡的凶兆。因此與“bat”有關的習語含義基本上都是不吉的。這跟我們漢文化中“蝙蝠”的含義截然相反。蝙蝠因在漢語中“蝠”與“福”同音,因此往往是吉祥、幸福的象征。學習英漢習語的國俗語義差異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進行正確的翻譯。
3.英漢習語國俗語義差異對大學英語跨文化交際的影響
近年來,關於把國俗語義納入到跨文化交際教學的呼聲已經越來越高,一些學者還以多年來辛勤耕耘所得的碩果為國俗語義教學的實施提供有力的支持。以語義為中心的教學,尤其不能排除國俗語義的教學。因此,在大學英語跨文化交際教學中應加強學生對英漢習語國俗語義的學習和理解。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國俗語義教學對教師的素質有較高的要求,既要有紮實的語言學功底,又要有廣博的社會文化知識;既要熟悉漢語國俗語義,又要對學生母語的國俗語義有所了解。這樣才能事先預測學生課上會出現什麼問題,以便對症下藥,得心應手地予以解決,取得最佳教學效果。這就要求我們在教授英語語言時,應充分了解英漢習語的國俗語義差異,探討國俗語義現象對英語詞彙教學、翻譯教學以及跨文化交際教學的現實意義,幫助學生準確理解、恰當表達,避免誤解誤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