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為希望前進:開始了就別停下,追逐夢想的路上永無遺憾(3)(2 / 3)

不學習的人對此全然不在乎。

其實每一個人都想著要與眾不同一點的。我們拚著命努力考試,無非是想要衝出一條不一樣的人生路,至少要走出家鄉的那座小城。而小左的不同在於她對這一切根本無動於衷,她不學習,至少表麵上是,但卻非常有主張。她不擅長數學和物理,卻在語言方麵有天賦,高中時就自學並精通了英、日兩門外語。學校有一片後山,她弄一些西瓜南瓜籽,每天都去看望,還給它們唱歌。在我們都對城市生活充滿著向往和期待的時候,唯獨小左守著自己的一片小天地。她對農作物有著天生的好感,而那種好感是當時的我們無法理解的。所以,小左並不會有太好的人緣,這在異類裏是共性。

高中畢業後聽說小左考了一所農業專科學校,畢業後借錢自費去了歐洲一個小國的農場裏學習,研究有機農產品的種植,回國後便承包了幾十畝農田,開始做起小型的有機農場主。大家可以去承包,自己種菜自己采摘。這可能是我們那座小城裏最初的綠色有機概念。

這些都是聽說。

再見到小左,是在高中畢業10周年的校友聚會上。她和報紙上並無分別,全麻長裙,紮一條長及腰部的麻花辮。笑得非常豪爽,抓我手的時候我發現她的手十分有力,她說是幹活幹的。

我們聊到過去的事情,我感慨她的堅持。

小左笑說:“到現在,我也經常被認為是神經病。比起惡意,更難對付的,的確是自我的堅持。因為我從小在農村的爺爺奶奶家長大,天生對農作物有好感,看著爺爺春耕秋收,過得非常樂天。那時候我爸媽因為下崗忙著到處找工作,我很怕家裏有天會窮到斷糧,這也是我學農業的一個原因。現在有了農場,一家人可以在一起生活,即使現在食品問題不絕於耳,可是我從來沒有擔心過。我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吃著真正的有機食物,心裏非常安定。”

現在的小左真正過著大多數人隻能在網上過癮的開心農場生活。她按照從國外學習的經驗打理著農場,她的農場坐落在四麵環山的穀地,有多個經營項目。很多城市生活的人會專門去認養菜地,自己當假日農場主。小左說這個時代,人們太關心自己吃的東西反而不會去關心土地了,每天聞著泥土的氣息是最大的享受。

小左的父母總是嘲笑她來來去去,最後還是做了農民。可是所有的信息告訴我們,在未來,也許做農民是最好的出路。春耕秋收,人類不過是一個源於土地再歸於土地的循環。

小左說:“是嗎?沒想過。”

是不是對你來說,如果覺得快樂,你就會奮不顧身。未來、前景,這些都不組成當下的快樂。而每個當下的快樂,其實組成了人生。

小左,這是你與我們最根本的不同所在。

_沒那麼難,隻需下功夫而已_

第一次“自我驅動”,是中學的時候學英語。我在高中那陣子,花了一年多時間,徹底搞定了英語。所謂搞定,當然不是指達到母語般嫻熟。但是的確達到了聽說讀寫都相當流利的程度,特別是寫作,除了小說、詩歌這些文學體裁之外,其他如書信、應用文等,我可以自信流暢地用準確的英語寫作。

當時十五六歲,下了決心一定要把英語學好。其他學科對我來說還算能夠輕鬆搞定,特別是數理學科。省下來的時間就全部用在英語學習上。現在想起來,當時的學習毫無章法,全是蠻力。可能是受了我爸的影響。

我爸是在上山下鄉時偷偷自學的英語。後來近40歲的時候,又被公派到日本做訪問學者。而在此之前他從未接觸過日語!但就是這樣,我爸40歲開始學習一門新的語言。經過半年培訓,被派往日本。我沒能力直接判斷老爸日語的水平,但是後來他的日本朋友都說,老爸的日語,如果不仔細聽,幾乎難以聽出是外國人!

所以,在當時15歲的我看來,我爸對語言學習是很有發言權的。而我爸的外語學習經驗就是:“無他,下功夫而已。”他的邏輯是,不懂數理化、經濟、曆史等學科的人很多,但是一般人基本都能把話說利索了。可見,隻要智商正常,肯下功夫,雖然成不了文字高手,也基本能夠把話說明白。

後來知道這邏輯大有問題,但當時還是深深地影響了我。所以我立誌要搞定英語,方法雖然混亂,但真是廢寢忘食。記得當時專門去買了一個帶有收音機功能的隨身聽。對勤工儉學的我來說,價格不菲,但還是咬牙買下。平時不是聽磁帶就是聽英文廣播,主要是BBC。不管聽得懂聽不懂,幾乎每天都在英文廣播的聲音中睡去,然後在英文廣播中醒來。現在偶爾聽到BBC那英國腔的“You are listening to the BBC world service(你正在收聽的是英國廣播公司的全球服務)”,心中還是會湧起一陣溫暖。它陪我度過多少個不眠之夜,聽著耳機中遙遠國家傳來的聲音,憧憬著有朝一日能夠去看看。

自己也並沒有去找什麼教材,就是從圖書館裏一本一本地找英文書看。當時全無判斷力,不知什麼書好,什麼書不好,但都囫圇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