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之後就是長篇小說,從科幻到曆史題材,兼收並蓄,但求數量。我總是開玩笑說,我讀書是按字母順序讀的。
學英語我用過各種離譜的方法。比如有一陣子,我養成習慣,讀書中每見覺得不錯的句子,就抄在專門的本子上,平時有時間就拿出來背誦。有一次在數學課上,偷偷拿出來背誦,被數學老師抓個正著,沒收了我的本子。課後老師找我談的時候,明白了我在幹什麼。我說,數學這些我已經懂了,我現在要做的是搞定英語。不知是否為我的決心所感動,老師沒有怎麼責怪我。
就這麼毫無章法地學下來,其實也沒過多久,大概半年,有一天我突然意識到,自己似乎已經打通任督二脈。聽BBC毫無困難,忘記了自己在聽英語;寫東西的時候仿佛可以自由表達,雖然句子詞彙都比較簡單,但是感覺沒有阻力,想到哪兒就能夠寫到哪兒;口語也能夠不假思索,脫口而出。就是那種“神功已成”的感覺。
我現在也說不上當時哪裏來的那股勁頭兒,可能大部分來自我對高中環境的痛恨。這其實不能怪我的高中。十幾歲的我,估計在哪裏都會有這股叛逆的情緒。當時就是鐵了心一定要去美國,並且知道,去美國就要搞定托福,就要能夠掌握英語,就是這麼一個簡單樸素的想法,已經足夠支持我發揮出現在看來驚人的毅力。
這段經曆給我帶來的另一個認識就是,學東西真的沒什麼難的。從此我獲得了信心,麵對什麼需要學習的新事物時都並不畏怯。無他,下功夫而已。
_拚的不是天賦,是努力_
我最近在思考一個問題:什麼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
我所在的班級每周六早上8點半開始上課。
最初的一個月,我每次都匆匆忙忙踩著點進教室,心中帶著焦急和不安。可是每次進了教室後我都很得意,因為準時的學生不超過20個,我總是屬於那群準時裏的少數者,大多數人都是9點後才來。
後來我漸漸適應了,能夠提前幾分鍾到課堂,可是我發現全班50多個學生,能按時上課的學生卻更少了,隻有10個人左右。有個男同學讓我印象深刻,因為他是班上最早到的學生,可是他說他僅僅提前了15分鍾而已。
上了3個月課後,我更得意了,因為我發現不遲到不早退,每周都堅持來上課的學生不足10人,而我卻是其中之一。
換句話說,3個月來,全班50多個人,有40多個人做不到每周按時上課,按時下課。這個發現令我大吃一驚。假設這是個課堂紀律的比賽,你隻要做到每周按時上下課,就能打敗其他40位競爭者了。
認識一個1992年生的小同學,他畢業於普通的二本院校,畢業之際跟另外6個人一起在某單位實習,兩個月後隻有他被留下來了。我問他有什麼比別人更強的地方,他說,他也不清楚。我繼續追問:你再想想。
他說:因為隻有我準時上班。我不信,他又說:那就是郵件格式寫得更正確更少錯別字,讀起來讓人更明白。這一回我信了,因為我對此深有體會。
自從上“豆瓣”網以來,我至少也閱讀了上千封谘詢“豆郵”,能夠看到的書寫格式正確、分段清楚、沒有錯別字、敘事有條理的郵件隻有寥寥幾封,大多都是一段到底、標點混亂、表達不清、主題不明、短短三四行就有兩個錯別字……常常讓我看得頭昏腦漲。因為混亂的郵件看多了,偶爾看到一封格式正確、表達清楚的郵件我都激動得想流淚,趕緊想著怎麼回複對方。如果你是我,你會更願意回複怎樣的郵件呢?當然是那些看起來更舒服的郵件。
相信很多人的高中語文老師都教過他們怎麼在高考時多拿5分。我的老師是這樣說的:保持卷麵整潔,不要過多地塗塗改改,寫錯了畫兩條線就行;寫作文的時候要字跡工整,分段清楚,整張考卷看起來清清爽爽,印象分就可以多5分。他還補充道:想象你們自己是閱卷的老師,六七月的酷暑天氣,看到髒兮兮的卷麵、潦草的字跡,心情會怎樣?
我自己組織過幾次活動,要給活動成員發短信,一下子能讓我記住的人是那些短信品格好的人。什麼叫短信品格好的人?就是每次收到短信都能夠及時回複你的人,他會很快給你回應“收到”“好的,謝謝”。
相比那些收到短信後半天不吭聲,也不知道他看沒看到的人,我更喜歡那類短信品格好的人。與之接觸,我會注意自己的短信品格如何,從他們身上學習到一些我之前不懂的東西。
出了兩本書後我經常被問到一個問題,讓我煩到不行。很多人看到我就像看到奧特曼一樣覺得我神奇:“你怎麼做到一邊上班一邊寫書的?”一開始我都老老實實地回答:“沒什麼啊,就是有時下班沒什麼事情,坐著寫一兩個小時的文章,慢慢寫就寫成了。”說完,很多人還不信,覺得我一定是頭懸梁,錐刺股,苦苦幹了九九八十一個月才寫成了一本書。後來,再有人問我,我隻好說:“我寫書的時候非常非常非常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