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養生,也要反對“本本主義”(1 / 1)

養生,如今是掛在嘴邊的名詞;“本本主義”卻是80年前的名詞。

1930年,毛主席寫了《反對本本主義》一文。“本本主義”就是教條主義,教條主義是從書本上得來的,所以叫“本本主義”。毛主席寫道:“以為上了書的就是對的,文化落後的中國農民至今還存在這種心理。”這講的是革命的道理,其原則也適應今天養生的道理。不妨依此句型改寫一下:“以為上了書的就是對的,科學落後的養生的人們就是這種心理。”

難道不是嗎?近幾年,並非出自真正專家之手、並不符合科學精神、完全屬於旁門左道甚至是歪門邪道的養生書籍,通過出版社的策劃營銷,通過電視台的推波助瀾,成為風行全國的暢銷書。缺乏科學知識,更缺乏科學觀念的熱衷於養生的人們,一字一句照著書裏說的做:腳底注射當歸針,生吃泥鰍,生吃茄子,喝綠豆湯,等等,養生不成,反倒傷身。

總算等到了主流輿論的撥亂反正,於是,“養生大師”全線沉默,養生書籍紛紛下架。

日前,某權威網站就“大眾需要什麼樣的養生指導”進行調查,86.12%的網友投票表示“不再盲目效仿養生明星”,而幾乎所有網友都希望從一定途徑獲取養生知識。

其實,養生知識就是科學知識,就是科學觀念,從正規途徑就可獲得。比如飲食養生,讀一讀衛生部推薦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一定會獲益匪淺。同時,還要結合自身的實際。

怎樣養生?醫學專家們都認為,養生的關鍵在於將其融入生活、工作、學習各個方麵,不能專門為了養生而養生。養生方法因人、因時、因地而不同,並沒有一種單純的方子或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也正是因為養生是多樣性的,具有個體差異性,偽專家們才借機獨樹一幟,兜售各種各樣的“養生理念”。

針對出現的各種“養生理念”,一直致力於健康教育的洪昭光教授認為,養生理念可以分成三類:首先是經過科學研究,已經被大量實驗證實的。比如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健康生活“四大基石”:戒煙限酒、合理膳食、科學運動、心理平衡,這十六字箴言,已經得到大眾的認可。另一類就是做過分析研究,但由於論證不充分,所以似是而非。比如,這個專家說不吃這種東西好,那個專家又說吃這種東西好,搞得大眾都感覺有些糊塗。第三類,“專家”不負責任地胡說一氣,不負責任的媒體又傳來傳去,竟讓大眾深信不疑。

即便其正確性是顯而易見的、不容置疑的養生理念,用在自己身上也未必能得到喜出望外的效果。洪昭光教授最早的時候講過,“兔子型體質”和“鴨子型體質”的兩種人對於飲食消化能力不同,所以他們完全可以不吃同一種食譜而都達到養生目的。

養生也有不可思議的特例。新華社曾經報道過一位英國百歲老太太,她從7歲起就迷上了抽煙,一生中大約抽掉了17萬根香煙。前蘇聯《真理報》也曾有過報道,高加索地區有個長壽之家,100歲的兒子煙酒不沾,而120歲的父親煙不離口,天天酗酒。抽煙酗酒的壽星顯然不具備“模仿意義”。洪昭光教授說:“這些特例,恰好說明人體的複雜性。說明養生要講個性化,要講辯證法,隻有適宜自己的養生,才能長壽。

還說毛主席的《反對本本主義》。在這篇文章裏,毛主席提出了一個著名論斷,那就是“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這個論斷的實質就是:實事求是,聯係實際。養生也是這樣,要把科學方法與自身的實際相結合,不能完全相信書本,“盡信書則不如無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