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沒有醫德的醫生很多。何謂醫德,衛生部沒有給出定義,我試言之:能用便宜藥的不開貴藥,能用B超診斷的不做核磁共振,能門診治療的不忽悠病人住院,總而言之,能讓病人少花錢看好病的,都算是有醫德的醫生。
有人不同意:上述行為不過是醫生的正常職業規範,離“醫者,仁術”的醫德還有差距。其實,這種要求過於理想化了,能達到我所說的有醫德的醫生,可謂鳳毛麟角,少之又少,豈敢奢望。很多醫生對利益的追逐,幾乎達到了草菅人命的地步。民國時期曾流行一部《厚黑學》,所謂厚黑,即是臉皮厚心黑,厚黑學分三種境界:第一境界是厚如城牆,黑如煤炭;第二境界是厚而硬,黑而亮;第三境界是厚而無形,黑而無色。由於醫學的專業性,很多醫生已經達到“厚而無形,黑而無色”的境界。
有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名老太太突發腦梗塞住進一家市級醫院神經內科,經過治療病情穩定準備出院。這時,因知名度不高而苦於找不到病人的該院介入科的主任找到家屬,循循善誘:“老太太的病貌似治好了,但實際上就是休眠火山,很可能再次噴發。我們科有一種介入治療,可以完全消除病灶,等於是根治了腦梗塞。”子女們都很孝順,而且又有醫保,於是轉入介入科做了治療。治療後,老太太成了植物人,轉入重症監護室。
還有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名本來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的食管癌患者住院後,醫生連續給他做大劑量化療,患者身體受不了,很快多髒器衰竭死亡。家屬到另一家醫院請專家看病曆,專家很震驚:“食管上血管很少,化療藥物很難到達病灶,應該用放療,這是錯誤之一;患者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病,化療藥物劑量居然這麼大,這是錯誤之二。”家屬深入打聽內幕,才知道醫生做化療掙錢多,而做放療要到另外的科室,自己科室就掙不到錢了。
上麵兩位患者最終死亡,家屬才想起去追究原因,揭開黑幕。更多的病人被搜刮一空,還蒙在鼓裏,甚至對醫生感恩戴德。
厚黑學之後,有人創造了“薄白學”。何謂“薄白學”?薄者,薄情寡義;白者,真金白銀。黑心醫生薄情寡義,目的正是為了真金白銀。這不單純是醫生的道德問題,更是體製問題。現在政府給醫院撥的款寥寥無幾,醫院為了生存發展,基本都實行企業化運作,每個科室都有任務,有科主任說:“今年醫院給我的任務是科室要做500台手術,完成了有獎,完不成扣工資。下麵一幫弟兄都看著我,我能怎麼辦?”醫生吃病人,這是一條食物鏈。為了完成收入指標,醫生隻能先把高尚的醫德放一邊,於是婦產科為了掙錢,不再提倡順產,幾乎全部推薦掙錢又省事的剖宮產;心內科為了多贏利,把本來要開刀搭橋的心外科病人截留,不顧醫學準則放入六七個昂貴的支架。更有甚者,有一家大醫院的呼吸內科收治了一個發熱病人,按呼吸道疾病查了一圈,找不出病因,有年輕醫生說病人下腹部伴有疼痛,會不會是泌尿係結石,但主任一直不讓轉科室。病人最後疼痛難忍,一查果然是結石,做個微創手術,高燒立馬退了。年輕醫生都看出症結所在了,經驗豐富的主任焉能不察覺?主要原因還是為了一個“錢”字。
如今,有正常醫德的醫生已經足以讓我們感動。一個朋友住院,科主任是朋友,叮囑護士用青黴素,護士打針時說:“我們幾年都沒用過青黴素了。”另一個朋友找一個熟識的婦產科主任生孩子,最終順產,連護士都說:“你是主任的親戚還是好友?咋能享受這個待遇?”
一代名醫孫思邈說過:“凡大醫治病,必當……無欲無求。”醫學大學生畢業時都要背誦“希波克拉底誓言”,其中也要求醫生“用同等的關切和獻身精神關懷所有需要我幫助的人,不管他們有沒有能力付酬”。孫思邈和希波克拉底都沒想到,他們的後代徒子徒孫們很難做到對病人無欲無求。
國家的新醫改政策,不僅要降低藥價,不僅要搞全民醫保,更要給醫院足額撥款,讓醫院回歸公益性質,隻有醫生不再吃病人,醫德醫風才能改善。老百姓都希望新醫改搞得快點再快點。
疾病的變遷
社會在變遷,疾病也在變遷。現在的很多病,在以前是很少見的;以前的很多病已難覓其蹤。想起毛主席的一首詩叫《送瘟神》,1958年寫的。第一句是:“綠水青山枉自多,華佗無奈小蟲何?”這個“小蟲”,就是指血吸蟲。寫這首詩的前一天,《人民日報》報道,江西省餘江縣消滅了血吸蟲病。毛主席讀後浮想聯翩,夜不能寐,欣然命筆。
現在,除了血吸蟲病,還有一些“瘟神”被送走或有效控製,比如天花、霍亂、鼠疫、回歸熱、斑疹傷寒、黑熱病、脊髓灰質炎、白喉、百日咳和麻疹等。特別是天花,世界衛生組織於1979年宣布在全世界消滅了它,目前世界上隻有美國和俄羅斯的兩個戒備森嚴的實驗室裏保存著少量的天花病毒,用作研究之用。這些疾病如今已成為一堆似乎遙不可及的名詞,但在過去它們曾經離我們那麼近。80後的人,幾乎每個人胳膊上都有一個“種牛痘”的瘢痕,這便是那個年代預防天花留下的曆史印記。
有些疾病雖然現在仍是“主流”,但已是強弩之末。比如說,我國是乙肝大國,全國乙肝病毒攜帶率約10%,但由於免費疫苗的普及,現在的年輕人攜帶率已明顯下降,部分地區的兒童攜帶率下降到1%以下。
上述疾病都是傳染病,由於疫苗的推廣和衛生習慣改善,傳染病呈現減少的趨勢。但同時,一些富貴病卻在大幅增加,據衛生部調查,中國有22%的人超重,其中達到肥胖標準的有6000多萬人,還有高血壓2億多人,高血脂1.6億人,糖尿病5000多萬人。20年前,稍顯富態的人都被稱作胖子,如今在大街上喊一聲胖子,估計10個人有5個人回頭。生活條件好了,食物極大豐富,體力勞動少了,於是攝入的熱量就過剩,就轉化成脂肪堆積在體內。
疾病的變遷是如此明顯:肝炎少了,脂肪肝多了;紅眼病少了,近視眼多了。以前春夏肆虐的紅眼病現在成了罕見病;以前被編排了很多笑話的近視眼如今成了常見病。
疾病的變遷還體現在病因的改變:同樣是椎間盤突出,父輩們是因為一輩子體力勞動累的,而我們是坐辦公室坐的;同樣是牙齒不好,父輩們是因為沒有養成良好衛生習慣所致,而我們則是喝含糖飲料、碳酸飲料太多把牙齒腐蝕壞了。
疾病的變遷還體現在發病年齡的提前:30歲的心梗、20歲的腦梗,都已不是新聞。有調查顯示,20世紀80年代心血管疾病的發病年齡在70歲左右,90年代下降到60歲左右,而目前到40歲左右。
還有一個新的疾病趨勢:人的思想越來越複雜,精神疾病越來越普遍,世界衛生組織最新報告指出,世界25%的人在其人生的某個階段出現精神障礙,成年人中抑鬱症患者正以每年11.3%的速度增加,由精神因素引起的頭痛、腹痛、失眠、乏力等疾病比例也呈上升趨勢。有人驚呼:人類正進入精神疾病時代!精神疾病已經成為21世紀的“流行病”。
可以說,疾病是時代的腳印,疾病的變遷,記錄的是社會生活的變遷。隻不過,疾病在變,人們追求健康的雄心未改變,如何把健康掌握在我們手中,是這個時代我們共同的追求。
爽了口舌,損了健康
自古以來,中國人的飲食講究“色香味俱全”,尤其強調口味。古人就說過:食無定味,適口者珍。就是說,飲食沒有固定的味道,隻要好吃就行。今年一項調查顯示,用餐時通常優先考慮的諸要素中,47.8%的人選擇了“口味”,比位列第二的“營養”多出16個百分點。於是,大眾的口味越來越重,無辣不歡、老感覺菜沒味兒、炒菜離不開各種調料……總之,飲食口味的趨勢是——更香、更辣、更鹹、更鮮。
營養界有一種說法,外國人用“腦”吃飯,中國人用“嘴”吃飯。日本、法國、西班牙等飲食較健康的地區,是根據營養結構決定吃什麼、怎麼吃,我們則根據味道決定飲食。中餐的菜品變化多端,但基本上都是圍繞“口味”展開,很少考慮營養和健康。這種對口味的極端追求,已經在悄悄傷害我們的健康。
烹炒煎炸是中餐的傳統烹飪方式,其中炒是最有中國特色的烹飪法,國外是沒有的,以至於“炒”沒有合適的英文翻譯。炒菜要求旺火旺油,有句俗話叫“毛廚子怕旺火”,能駕馭旺火旺油,才算是有手藝。正因為如此,炒是十分用油的,煎炸自不必言。烹炒煎炸做出來的菜好吃,但是費油,又破壞了維生素等營養成分。
而近年來,川菜風靡全國,凡有井水處皆有火鍋店,這也是口味重的寫照。前不久,中國全麵小康研究中心聯合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對中國人的飲食狀況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川菜以51.2%的投票率位居受歡迎榜之首,其他依次為東北菜、湘菜、魯菜及粵菜。該調查還表明,各種口味中,喜歡“辣”的人最多,占40.5%;其次是“甜”,占28.4%;然後是“鹹”,占17.3%。一項2253人參與的調查也顯示,47.28%的人每天至少吃一頓辣菜,23%的人兩天吃一次,18.78%的人一周吃一次。一般廚師做菜“逢辣必鹹”,辣和鹹如影隨形。據說豫菜是八大菜係之母,最強調用鹽,菜將出鍋,師傅放鹽時要把徒弟支走,廚師學會了用鹽,也就出師了。但是,現在的廚師已經不這麼講究了,直接一把鹽放進去,所以餐館的菜多數都很鹹。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鹽攝入量是每人一天6克,但調查顯示,我國北方地區一些城市的食鹽攝入量已達到人均15~16克/日,有些人甚至超過20克/日。
以前飯菜的鮮味靠的是高湯,“唱戲的腔,廚師的湯”,現在有了味精、雞精,輕鬆實現“清水變雞湯”,於是很多廚師變成了“味精廚師”,有的大廚平均每一道菜要放3小勺味精。外國人吃不慣味精,在美國的中餐館,曾經引發過“中餐館綜合征”,其實就是菜裏味精放太多導致就餐者頭暈口渴惡心,幾乎引發一場排斥中餐館的風波。
有關調查顯示,中國人的食鹽、食糖、味精等調味品的日常攝入量遠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可以說,中國人的口味毫無疑問是全世界最重的。在全球大力提倡健康飲食的大環境下,我們的飲食習慣顯然是“背道而馳”的。
不僅餐館過於注重口味,加工食品也是如此。全麥餅幹要加入大量油脂,飲料要加入香精、糖類,無數次調查顯示,消費者購買加工食品,首要考慮的就是口感,廠家當然要投其所好。
這種“重口味、輕營養”的飲食方式,使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陷入生活方式病:熱量過剩、營養不足。國際肥胖病大會宣布,現在世界上許多國家胖死的人比餓死的人多,其中包括中國。專家表示,口味的改變,可以給身體帶來幾十種疾病。吃鹽過度會導致高血壓、心髒病、哮喘、慢性腎病等;吃得油膩會導致脂肪肝、癌症等;吃得太甜會帶來齲齒、糖尿病;吃得過辣會導致潰瘍、胃食管反流……不僅如此,口味過重帶來的健康問題,還可能影響妊娠期、哺乳期的母親和胎兒,把一些疾病傳給下一代。更有研究顯示,人的口味也是會“遺傳的”,父母口味過重,孩子也不能免受其害。
如今,崇尚食療養生的人很多,與其迷信“食物能治病”,不如從口味清淡做起,少一些口腹之欲,才真正是健康的做法。
健康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基督教認為,女人是男人的一部分,這個說法源於聖經。聖經上說女人是上帝抽取亞當的一根肋骨造就的。這個神話早在1543年就被科學打破了,解剖學之父安德雷亞斯·維薩裏證明男人肋骨的數目和女人的一樣多。
現在,都說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說事業,意即每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任勞任怨的女人。其實,關於健康,也可以說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因為每一個健康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細心嗬護他的女人。
著名心血管病專家胡大一說過,做好對一個女人的健康教育就等於做好了對一個家庭的健康教育。全職太太自不必說,即使那些在職場獨當一麵的女人,回到家裏,廚房也會變成她的另一個陣地:為補鐵,醬油買鐵強化的;為防高血壓,食鹽選低鈉的;精米白麵營養不全,就買糙米全麥粉還有五穀雜糧。女人的母性不僅給予自己的孩子,也給予自己的丈夫、自己的父親。女人一旦關注起健康來,就能帶動全家人的健康。
一個人的健康,從胎兒時期就開始受到母親的影響。母親孕期的飲食、生活方式、精神狀況以及用藥情況都會影響孩子出生後的健康。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很多女人懷孕後,怕孩子的營養不夠,便胡吃海塞,結果導致巨大兒比比皆是。曾有報道稱,一個孕婦竟產下6公斤的巨嬰。婦產科專家表示,巨大兒成年後易肥胖,可能成為糖尿病、高血壓患者的後備軍。對一個家庭而言,母親是孩子最親密的人,母親的知識結構、情趣愛好又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健康和未來。有營養學家說,一個民族的體質基礎完全掌握在那雙推動搖籃的手中,意即嬰幼兒的健康取決於母親。而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幾乎所有家庭照看孩子的任務都落在母親肩上,事關孩子生理健康的一餐一飯,事關孩子心理健康的一言一行都取決於母親的養育。如果母親具有比較高的科學素養,那麼就能養育出一個身體棒、心理素質高的孩子。
社會上流傳著這麼一句話,要想拴住男人的心,就要先拴住男人的胃。這句話雖說講的是“馭夫”術,但卻說明女人掌管著男人的嘴,俗話說病從口入,女人把好這一關就等於給了男人健康。女人愛操心,雖然許多女人是職業女性,但同時肩負著照顧家庭成員的責任,對丈夫的吃喝拉撒,女人們都記掛在心。如果丈夫聽老婆的話,勢必會落個“怕老婆”、“妻管嚴”的名聲,在以前,這個稱謂是很被男同胞鄙視的,但現在不同啦,有個順口溜這麼說:一等男人怕老婆,二等男人罵老婆,三等男人打老婆。前段時間熱映的電影《葉問》中,溫文爾雅、武功高強的男主角葉問也為怕老婆、妻管嚴正了名:世上沒有怕老婆的男人,隻有尊重老婆的男人。事實也證明,怕老婆的男人是幸福的,妻管嚴的男人是健康的,男人們抽煙、喝酒的習慣更是因為妻子的嚴管而由放縱改為節製,甚至痛改前非。
男人要想健康長壽,老年時需要聽兩個人的話,一個是醫生的,一個是老婆的。其實,還要聽一個人的話,那就是女兒的。在許多單位,如果誰家生了女孩,當爹的便被恭喜加入了老丈人俱樂部,如果誰家生了男孩,當爹的便被戲謔將來要進養老院。這種打趣的話暗含著一個意思:女兒不僅是母親的貼心小棉襖,同樣也是父親的貼心小棉襖。有個保健酒的電視廣告,兩個親家翁喝一瓶保健酒,當一個老頭想再多喝一杯時,另一老頭把酒瓶抱在懷裏說:這是我女兒買給我的,你想喝讓你兒子買去。電視廣告深諳社會常理,不是兒子不孝,由於社會分工不同、男女有別,女兒更細心更貼心,與兒子相比更關注父親的健康。
男人從嬰幼兒、青少年至中青年、老年,背後始終有一個女人在嗬護他的健康,這個女人是母親、妻子、女兒,但並不是所有的女人都能造就一個健康男人。有保健專家說,中國不缺保健知識,而是缺掌握保健知識的人。要想培養出一個健康男人,要想成為健康男人的一半,女人們就得學習健康知識。
幼教:不要溺教和苦教
幼教,是指0~7歲的教育。如今,每個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所以都重視幼教,但是往往背離幼兒心理,把幼教變成了溺教和苦教。
溺是過分的意思。溺教是教過了頭。
案例一:Z女士給三歲的兒子講《烏鴉喝水》,本來是想讓兒子向聰明的烏鴉學習動腦子,結果適得其反。Z女士問:“烏鴉是怎麼喝到水的呀?”兒子回答:“銜小石子放進瓶子裏水就升高了。”再問:“有沒有別的辦法呀?”兒子說沒有了,因為把答案告訴了兒子,兒子便不再想別的答案。這就是溺教。隻有不告訴答案,兒子才會去想答案。
案例二:Z女士給兒子講《司馬光砸缸》,講到一個小朋友掉入水缸這個情節時就打住了,讓兒子想辦法救人。兒子想了很多辦法:讓爸爸、媽媽跳進水缸救人;讓變形金剛跳進水缸救人;讓動畫英雄奧特曼跳進水缸救人;從月亮上垂下來一根繩子到缸裏,讓小朋友拽住……雖然兒子不如當年的司馬光聰明,但畢竟開動了腦筋,這要比知道現成答案強得多。
案例三:一群小孩在一起玩耍,發生了爭執,家長比孩子還緊張,趕緊上前,要麼拉開孩子,要麼教孩子如何謙讓。然而,兒童心理專家主張家長不要介入,要讓孩子們自己處理,也許孩子們自我處理的方法不一定妥當,也許自家的孩子會吃虧,這不要緊,經曆幾次,孩子們就會找到與人相處的辦法和解決矛盾的思路。如果家長想介入,也隻能當個場下教練,對孩子自我處理的方法進行評析。完全代替孩子處理糾紛,也是溺教。
接著說苦教,苦教就是讓孩子吃苦的教育。
案例四:“頭懸梁、錐刺股”的典故,常被家長們講給孩子。許多孩子都感到恐怖:用繩子係住頭發吊在梁上,多狠呀!還用錐子紮大腿,這可比打針還疼!學習知識原來要受這般苦難呀!於是,孩子便懼怕學習。這就是苦教。
案例五:一位家長用撲克牌和女兒玩數字遊戲,配雙數、比大小、找相鄰數字,如此寓教於玩、寓教於樂,使女兒對數學產生了興趣,一點也不覺得苦。
為什麼會溺教或苦教呢?正如台灣著名漫畫家朱德庸所說,現在的父母都很焦慮,都想讓孩子做CEO,就好像要求所有的動物,無論牛、羊、兔子,全要變成獅子,結果沒有變成獅子,都被逼成了瘋子。
父母們因為焦慮,總害怕孩子落後,不溺教便苦教:看見別人家的小孩會背5首唐詩,回家就逼著孩子背10首;別家的孩子學鋼琴,就硬要把自己的孩子送進鋼琴班……可憐天下父母心。
幼教是必要的,但千萬別溺教和苦教。溺教,或能增長孩子的知識,卻不能開啟孩子的心智。苦教,或使孩子一時發奮,卻不能使孩子長久發奮,反而會使孩子知難而退。孩子心理稚嫩,讓他過早失去了童年的快樂,說不定還會造就一個過度追求完美、對自己永不滿足,將來患上抑鬱症的成年人。有道是:養孩子,三分養,七分等。讓孩子在快樂中慢慢長大,等他心理承受能力增強了,再教也不遲。
別再跟著電視“飲糖止渴”
飲鴆止渴的人,古代才有。飲糖止渴的人,現在遍地都是。
在食品短缺年代,燒一碗開水,放一把白糖,是對客人的最高待遇。現在如果這樣,必然被笑為老土。那用什麼招待客人呢?白開水,寡而無味,況且許多人從來不喝的;泡茶,最常見,卻不夠時尚;“開瓶營養飲料吧,電視上天天播呢!嚐嚐。”營養飲料就這樣成為人們最高級、最時尚的選擇。不光是待客,還作為走親訪友看望病人的禮品。不光作為禮品,還成為追求口感味覺的兒童和青少年每天的必需品。
且看電視是如何迷惑人的。一個美女喝了一口飲料,陶醉地閉上了眼睛,表情很享受。另一個畫麵切入:潔白的牛奶中晃蕩著許多色澤鮮美的獼猴桃、草莓、香蕉等水果,一堆跳動著的標著鈣、鐵、Vc、Ve、Vb的小球球紛紛蹦進了牛奶。
這個廣告短片光影色彩、電腦動畫特技運用得都很好,畫麵精美絕倫,使人感覺這種飲料就是牛奶加水果。事實上,牛奶、水果的含量很少,遠遠達不到給人無限遐想的量,那麼它是假的嗎?否!它隻是藝術誇張,不能說是假,它並沒有違背廣告法。
有網友曾在論壇上發出這樣的疑問:老爸送她一箱營養快線,味道超好,但是超甜,有點不敢喝,但聽廣告說“純正果汁、香濃牛奶,15種營養素,早餐喝一瓶,精神一上午”,便問計眾網友能否代替牛奶來喝。本來不是牛奶,不是果汁,卻能讓人半信半疑,說明廣告已勸說成功。誰知道還有多少人深信不疑呢!起碼缺乏辨別力的兒童會深信不疑。
飲料,基本上是水+味覺物質。水,成本很低;味覺物質,成本也不高;主要成本是廣告費。沒有不做廣告的飲料,做大飲料首先是大做廣告。飲料巨頭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就是如此。飲料廣告沒有不誇張的,不誇張的飲料廣告等於白扔錢。普通飲料誇張為享受,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甚至誇張為一種精神。廣告說服了消費者,而口味則征服了消費者。
目前常見的乳飲料、碳酸飲料、橙汁飲料、茶飲料,口味的確很爽,可是一些消費者並不知道,奶味及各種果味都可以用特製的香精調出來。如前所述那則廣告,如果純粹用牛奶、獼猴桃、草莓、香蕉製成,廠家就不會稱其為飲料,一定會把它叫牛奶果汁或果汁牛奶。既然是飲料的主要成分,那麼就要加一點牛奶,加一點水果,但是量有限,味道肯定不足,那麼就離不了香精。
識別飲料方法如下:乳飲料不是牛奶,二者在營養價值方麵差別太大了。你在購買商品時,隻看名稱中有個“奶”字,卻忽略了最能說明真相的“飲料”二字,你看看配料表,排在第一位的往往是水,而純牛奶的配料表則是將鮮牛奶放在第一位(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產品配料表的各種成分,要按加入量從高到低的順序依次列出)。
乳酸類飲料不等於酸奶,它是用水、牛奶、白糖、檸檬酸或乳酸配製而成的,未經發酵,產品中沒有乳酸菌及乳酸菌的代謝物,而且蛋白質和鈣較少。
關於茶飲料,國家有規定:茶多酚的含量須≥300mg/kg,其中綠茶茶多酚含量須≥500mg/kg。茶多酚含量若不達標,則隻能被歸為茶味飲料。你衝著廣告上翠綠鮮嫩茶葉的誘惑去買茶飲料,喝的卻是用香精兌出來的茶味飲料。
各種飲料的標簽上,成分表千差萬別,但有一個共同的成分:蔗糖或白砂糖(低糖飲料除外)。為了保證口感,飲料中通常會加入大量的糖,由於國家沒有明確規定飲料的包裝必須把含糖量說清楚,因此廠商大多故意對含糖量語焉不詳。
一般來說,飲料的含糖量在10%左右,如果喝一罐335毫升裝的易拉罐可樂,就相當於吃了兩大勺白糖。小朋友若飯前喝了,基本上就半飽了,飯就不用怎麼吃了,長此以往勢必影響生長發育,如果飯後喝就等於增加了熱量,你看現在的小胖孩有多少。除了造成肥胖,含糖飲料喝多了還會損害牙齒、影響視力,導致代謝性疾病,還會消耗體內的鈣,讓女人骨質疏鬆。
道理明白了,請不要再跟著電視“飲糖止渴”了。
急救知識莫到用時方恨少
2009年年底衛生部公布了關於國民健康素養的調查。健康素養調查共涉及科學健康觀、慢性病預防、安全與急救等5類問題。調查顯示,每100個中國人中,了解安全與急救常識的僅有19人。這意味著,80%以上的人遇到安全問題、急救問題將束手無策,其後果是:要麼救不了自己,要麼救不了別人,那麼便是死亡。多可怕啊!
食療養生、疾病預防這些知識都是用來長壽的,唯獨急救知識是用來救命的,它在危急時刻最最關鍵,能在短時間內決定一個人的生死。這裏有幾個現實的例子。
第一個例子發生在2007年秋天。一個兩歲多的小男孩跌入養豬場的大糞坑,很快被淹沒,等爸爸把他撈出來時,小男孩已經窒息,鼻腔、口腔裏全是豬糞。爸爸撥打了120後,就去摳兒子鼻子、嘴巴、喉嚨中的豬糞,清理完豬糞又回想從電視劇中學到的急救方法,用雙手按壓兒子的胸部。爸爸按了三四分鍾,小男孩緊咬的牙關鬆動了,並且有了微弱的氣息。因為地處偏僻,爸爸怕120急救車找不到地方,就抱著兒子跑到大路上等著。因為爸爸為兒子的搶救節約了寶貴的時間,孩子最終得救。
第二個例子發生在2008年5月。Z先生退休在家,喜歡閱讀健康類的書籍報刊,也學到一些急救知識。一天,老母親突發腦梗暈倒在自家小菜園裏,Z先生趕來,先打了兩個電話:第一個打給村醫,讓村醫帶急救藥品過來;第二個打給120。他印象中,頭部出問題的病人最忌晃動頭部,於是他就輕輕地將老母親抱到平地上放下。接下來他開始收拾住院要用的錢、衣物、餐具以及醫保報銷的相關證件。等Z先生有條不紊地做完這一切,村醫來了,馬上給老太太用了溶栓藥;接下來,120急救車來了。老太太被抬上車,Z先生背著包跟著急救車趕往醫院。從發病到住進醫院前後不過20分鍾,母親很快被搶救過來。連醫生都誇Z先生,搶救母親沒浪費一分鍾。
第三個例子令人惋惜。45歲的L先生常年在外工作,去年春節放假回家與妻子團聚,久別重逢,夫妻倆都很激動。中午吃過飯,L出門辦事,妻子則和鄰居站在街邊聊天。本來有說有笑的,L的妻子突然捂著頭喊了幾聲“頭痛”後就撲通栽倒在地。L聞訊趕來,見妻子昏迷在地抱著妻子拚命搖晃,還拍打妻子的臉,喊:“快醒醒,快醒醒!”見妻子搖晃不醒,他又使勁掐妻子的人中,結果仍無濟於事。急救車趕來將病人拉走,未到醫院人就不行了。醫生告訴L,他妻子得的是腦溢血,最怕搖晃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