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唯有新醫改可以改變醫德(3 / 3)

如這位院長所言,我的這位美女朋友剩下兩天的藥,全部廢掉。

住院經曆了這些事兒,使我以往對醫院、對醫護人員的無條件信任,全部廢掉。

美女為什麼這樣多?

如今,男女之間,甚至女人之間,開口必稱“美女”。是諧稱?是諂稱?是尊稱?是愛稱?是調侃?好像各種意味都有。

在改革開放以前,社會風氣嚴肅,“美女”可不是隨便叫的,不把你當做流氓才怪!再說了,在那個時代,美女確實少見,即便天生麗質,也要把自己的美掩蓋起來,如果張揚自己的美,那便是資產階級生活作風。不過像“小芳”那樣的姑娘,“長得好看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實在難棄麗質,還是讓人永不忘懷。

有人考證了,“美女”稱謂的源流:先是發端於網絡聊天。在並不見麵的電腦兩端,為謀求搭話,男網民多會稱電腦那端的異性為“美女”。繼而,以銷售為目的的營業員開始稱呼女顧客為“美女”。不久,諸多電視節目主持人紛紛直呼女嘉賓為“美女”。於是,在電視的帶動下,社會上芸芸眾生群起仿效,所有的女人便都成了“美女”。更因為,各種選美活動層出不窮,各種展會以美女襯托,各種儀式上美女如雲,各種熙熙攘攘的場所美女讓人目不暇接,讓人們打心眼裏認為,美女確實太多太多,如果對女人不稱“美女”便是輕視婦女。

美女為什麼這樣多?且看我的分析。

一曰服裝使人美。人是衣裳馬是鞍。過去的衣裳顏色單調,花色單調,樣式整齊劃一,而現在的衣裳真可謂別出心裁,要在過去就是“奇裝異服”,況且敢於露,露比包裝更美。

二曰氣質使人美。氣質是一種感覺,氣質的底韻是文化。剛恢複高考時,錄取比例很低,其中女大學生更少。如今高考錄取率對半,其中女大學生甚至超過男生。在全社會整體文化程度上,完全可以說巾幗不讓須眉。

三曰健康使人美。這是最主要的。過去食品短缺,絕大多數人營養不良,營養不良的女孩被稱為“黃毛丫頭”、“柴火妞”,營養不良的婦女被稱為“黃臉婆”、“木乃伊”。如今營養充足,長得白的白裏透紅,長得黑的黑裏透紅,人人臉上閃耀著油脂的光亮。營養,不光是吃進去的,更有抹上去的,哪個女人不用化妝品營養皮膚?皮膚不光靠營養,更要靠保護。過去女人都是鐵姑娘,和男人一樣出力流汗,風吹日曬。如今,生產力發展了,女人都做室內工作,冬有暖氣,夏有空調,如溫室裏的花草;若走出室外,必撐遮陽傘。如此保護,皮膚焉能不細嫩!

四曰醫療使人美。女人不光重視治病的醫療,更注重美容的醫療,眼睛、牙齒、鼻子、胸脯都可通過手術變得更美。

總之,美女為什麼這樣多?因為社會進步了,經濟發展了,生活條件好了,醫療條件好了,這都是托改革開放的福。展望未來,經濟更比現在好,那麼美女們將會更美,稱謂或許還要變。據了解,在南方某城市,對女人已經不再稱“美女”,而是稱“佳麗”。

生活的減法

年富力強的你,是否總有怎麼做都做不完的事情?

老蔡就是這麼一位“忙人”。來看看他國慶節後的第一天:早上6點起床,收發假期積壓郵件50個,瀏覽博客10個,送老婆上班、兒子上學耗時1小時,趕到單位8點半。

上午,處理文件,電話聯絡,接收QQ傳來的圖片,到會議室接待來訪的客戶,中間隨時刷新郵箱,忙裏偷閑瞅一眼股市大盤……

中午,與領導一起陪客人吃飯,酒桌上,向客人敬酒若幹,替領導擋酒若幹。

下午3點,開部門工作會議,撰寫計劃,布置工作,轉眼到6點。

晚上,和幾個哥們兒一起為老同學接風,喝酒、K歌,轉眼已到半夜。回到家,老婆、孩子已經入睡,疲憊不堪的老蔡懶得洗漱倒頭便睡。

從參加工作第一天起,老蔡就在“我要成功”的指引下一路狂奔。過了“而立”,奔向“不惑”的老蔡承載著領導、父母、妻兒、朋友太多的期望和要求。

身處大變革時代的老蔡們,有誰不被“效率”、“金錢”、“成功”等主流觀念裹挾而拚命工作?

這些年來,老蔡光想“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努力做生活的加法。如今,卻有人勸老蔡做生活的減法。

為什麼要做減法?因為麵對重重期望和壓力,如果不做減法,到頭來,付出的代價,就是透支時間、透支親情、透支健康,甚至透支生命。為了當下的健康、長久的幸福,是該做減法的時候了。

如何做生活的減法?

一、明確目標。在人心浮躁的當下,每個人想得到的太多,比如金錢、地位、房子、車子、尊重……在這些目標和欲望麵前,會發現自己越來越力不從心。建議你靜下來,看看你到底想要什麼?到底能做什麼?然後舍棄你無法做到的,明確你能做到的,這樣,你就會發現你的生活目標異常清晰。此所謂“少就是多”。

二、簡化關係。每個人的忙和累,很大程度上來自複雜的人際關係。不信你看,誰的手機沒存著幾百個電話,誰的QQ上沒有幾十個好友?這些關係在豐富著你的工作、生活的同時,也消耗著你的時間、快樂和健康。建議你精減電話簿和QQ號,最大限度地減少閑聊。把你的N個郵箱合並成一個,每天抽一個時間集中查收郵件,而不是每隔十幾分鍾刷新一遍郵箱。

三、專注工作。要想讓工作更有效、更輕鬆,就要學會控製誘惑,工作時間把與工作無關的事情舍棄掉,比如網絡遊戲、娛樂新聞、股市大盤,然後確定重要的工作任務。比如,你可以每天列出當日的工作項,把“不緊急、不重要的事項”劃掉,隻留下最重要的幾件,全力把它做好。

四、積極運動。毛主席早就說過:“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隻有經常參加鍛煉,才能提高身體素質、少生病,提高生活質量、工作效率。建議你從今天開始,製定一個簡單易行的健身計劃,堅持下去,必有厚報。

從今天開始,嚐試著專注地工作、簡單地生活、積極地運動,你很快就會發現,健康和幸福真的會像花兒一樣,在生活中四處開放。

進京求醫之悲之喜

有錢的、有權的、有地位的、有門路的,得了大病首選進京求醫。王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王先生去年在北京做了兩次手術,手術先失敗後成功,既悲又喜,至今心有餘悸,又心存僥幸。

王先生是腎移植病人,移植手術後右下腹長了個淋巴囊腫,壓迫輸尿管引起移植腎積水。他想到,北京某醫院泌尿外科權威專家雲集,於是決定進京求醫。進京之前,他先在該院網上了解泌尿外科專家的各自特長,並通過網上公布的特需門診預約電話,掛了一位知名權威專家的號。

這次住院出奇順利。這位專家馬上給他聯係病床,當天就住了進去。住院為何這般順利?一問才知道,原來這位專家已升為該院副院長,有權。

為了請有名氣的專家做手術,王先生的家人千求萬懇,自然也少不了送禮。

手術前CT檢查結果顯示,他有兩處輸尿管狹窄,一處在輸尿管末端,另一處在囊腫處。

住院十幾天後,他終於等到了手術。由該科一位資曆最深的老專家主刀。手術很順利,囑咐他3個月後拔支架。

轉眼3個月過去,王先生在鄭州一家醫院拔了支架做造影。天哪!兩處狹窄依舊,北京的專家並沒有按術前製訂的方案做,如今腎積水有加重趨勢。這是怎麼回事?他急忙谘詢鄭州的腎移植專家,專家的話讓他大吃一驚。

專家說,你這病屬於腎移植後並發症,腎移植早已從泌尿外科獨立出來了,你應該找移植科醫生解決,而你找的卻是泌尿外科專家,泌尿外科即使是權威老專家,對腎移植未必就懂。因為不懂,顧慮多,做手術就畏手畏腳,很難解決問題。王先生回想說,確實是這樣,北京那家大醫院有規定,誰的手術出事誰就下崗,所以醫生做手術小心翼翼,非常保守。自以為醫學知識不淺的王先生,這會兒捶胸頓足,隻恨自己孤陋寡聞。

重振精神,拖著極度虛弱的身體,再上北京。王先生在網上鎖定了三家醫院腎移植科的三位主任。由於是二次手術,粘連加重,風險太高,他被前兩家醫院拒絕。就在他打算回家時,他被第三位主任收下了。

第二次手術讓王先生見識了什麼叫“藝高人膽大”。這位主任避開兩處狹窄,在狹窄段的上方做了輸尿管膀胱再吻合術,還把那個大囊腫也切了。手術做得幹淨利索,非常成功。為了保護他的移植腎,手術後給他用了保駕護航藥。他高興得逢人就說:“這次總算找對了人!”

從去年3月到8月,不到半年時間裏兩次破肚,兩次全麻,兩次穿越生死線。吃一塹,長一智。王先生說,看病並不是掛號費最貴、最有名氣的專家就是最好的,關鍵是看你要找的專家擅長什麼專業。70多歲的院士、60多歲的主任委員固然知識淵博,德高望重,但他們很少再上手術台。倒是四五十歲的科主任和主任醫師,掌握著最新的醫學信息,實踐經驗豐富,掂手術刀遊刃有餘。給王先生做手術的那個主任,在該院網站專家介紹裏就寫著:移植科主任,擅長腎移植和泌尿外科疑難手術,45歲,中華醫學會腎移植組副組長。找他真算找對了。

王先生又說,看大病如此,看普通病、慢性病其實也應如此,未必要找大腕專家,因為大腕專家的號難掛,人又太忙。患者並不知道,醫院的掛號費是由專家的資曆和學術頭銜定的。在講究論資排輩的學術界,要成為大腕須要在核心期刊發表N篇論文,出版N部著作,在社會上的學術組織擔任N個重要職務,還都是博導。一個人擔任這麼多職務,還能分出多少精力來看病?而科主任、主任醫師們都是科室和病房的中堅力量,雖然他們頭銜少,名氣不大,但醫術精湛程度,堪與大腕相比。

最後,王先生說,外地人進京或到省城看病確實不容易,建議不是大手術、疑難病,最好在當地醫院解決。若進省城、進京,選擇哪家醫院哪位專家,最好聽聽當地專家的意見。

自我診治自我貽害

中醫說,醫不自治,是說一個中醫難以給自己望聞問切,因為容易主觀,容易膽怯,所以不能給自己看病。但是,許多不懂醫的人倒是敢於給自己看病,拿著藥品說明書一看,就敢吃藥。

據調查,我國居民中自診自療的約占二分之一。其實,如果偶爾得病,又是輕微疾病,憑自己的經驗可以十拿九穩,自己到藥店選藥也未嚐不可。那些非處方藥隨便賣,就是為了方便這樣的患者。可是,如果是症狀較重的病,或者經常發作的病,自己似懂非懂的病,千萬不要自我診治,否則,越治越重。不是嗎?咳嗽的,自己隨便吃藥,越吃越咳;發燒的,自己隨便吃藥,越吃越燒;拉肚子的,自己隨便吃藥,越吃越拉。如此這般,平時我們見得還少嗎?

不妨到醫院去問問醫生,有多少人把自己治得病入膏肓。僅舉一例。

一位朋友的母親因尿毒症晚期住進河南中醫學院一附院,說起母親的病,朋友抽泣不止。

他說,父親去世得早,是母親一人拉扯大了他和弟弟。母親身體不好,有偏頭痛的毛病,胃也不好,整年吃藥。家裏有兩個大抽鬥,那是母親的藥箱,去痛片、感冒通、氟呱酸、牛黃解毒片、龍膽瀉肝丸……足有一二十種。母親嫌醫院看病貴,基本不去醫院,頭痛、感冒、腹瀉、便秘,都是在抽鬥裏找藥,吃完了就到藥店買。

這兩年他發現母親更虛弱了,經常感冒,麵色蒼白,體力一天不如一天。他多次催母親去看病,母親總是說,我是慢性胃炎、膽囊炎,還有點兒貧血,沒啥大礙。母親吃的健胃藥、消炎藥更多了。他給母親買了很多補血的營養品,母親喝了以後還是一天天衰弱。

半月前,母親因惡心、嘔吐、發熱,懷疑膽囊炎發作,在家門口診所輸液後病情不減,遂入住大醫院。一周後查出病因,竟是尿毒症!

當家人在電話裏告知他這一消息時,朋友很吃驚:不會吧?有腎病的人都腫,母親從來沒水腫過。但事實是殘酷的,母親確實得了尿毒症,雙腎已極度萎縮,不得不接受血液透析。匆匆趕到醫院,他買了一包母親最愛吃的糖炒栗子。看到的是,麥秸稈般粗的透析針頭把母親的手腳紮得青紫斑駁,針孔處流著汨汨鮮血。母親再也不會吃糖炒栗子了,他的淚水止不住地流了下來。

醫生說,他母親的病是耽誤了。母親患上尿毒症的病因應該是慢性間質性腎炎,與她長期服用去痛片等多種藥物有關。這種腎病不會出現水腫,早期檢查,尿裏可發現少量蛋白,進一步會出現口渴、多飲、多尿等現象,很容易漏診。如果能及早發現,治療效果還是不錯的。到了晚期發展到尿毒症,才出現惡心、嘔吐、貧血、血壓升高等。這時除了透析,就是腎移植,別無他法。

“這一段時間,我一直在恨自己,後悔沒能早點帶母親到醫院檢查身體。”

生活中,許多人認為,“大病去醫院,小病去藥店”,但你到底得的是大病,還是小病,有時很難說得清。比如這位朋友的母親,這兩年血壓開始升高時,她認為六七十歲的人啦,血壓該高了。胃不好、惡心,隻是查了個B超,診斷是膽囊炎,開始用消炎藥。因貧血臉色蒼白得像一張紙,又認為是吃得太少營養不夠引起的。醫生說,其實這時查個尿常規、腎功能就可以確診了。但是,不去醫院看醫生,怎能不耽誤呢?

要避免這類悲劇,應該這樣做:做兒女的,每年陪父母做一次健康體檢,以便早發現、早治療;如果我們在藥店買藥,即使是感冒這類小病,用藥效果不好時,也一定要到正規醫院檢查確診;近幾年報道藥物引起的腎損傷、肝損傷的病例很常見,切莫經常自己買藥服用。

請記住,病了吃藥不同於餓了吃飯,千萬別自作主張。

健康是1金錢是0

女兒愛聽故事,每天晚上都得給她講。我知道的童話故事也就那麼幾十個,講了一輪又一輪。女兒最愛聽的是《點石成金》的故事。

故事講一位國王很貪財,最喜歡金子,於是仙人教他掌握了點石成金的魔力。國王太高興了。他笑嘻嘻地摸桌子,桌子變成了金子;他推開門,門變成了金子;他扶著欄杆下樓梯,欄杆也變成了金子。國王口渴了,他端起一杯水,可水變成了金子。國王餓了,他拿起一塊糕餅,糕餅也變成了金子。國王什麼也吃不到,他開始著急了,這時國王心愛的小女兒跑來撲到他的懷裏,可他的手指一碰他的女兒,小公主竟變成了一尊金子雕像。國王哭起來,開始後悔自己的貪心。傷心,悔恨,饑餓,國王病了,要吃藥……這時我的女兒接話:他可不敢拿藥,他拿了,藥也會變成金子的,吃下去會死的。

我問:那怎麼辦呢?女兒回答:“他得趕快丟掉點石成金的魔力,像以前那樣。”連5歲的孩子都懂得的道理,現在許多大人卻不懂。

我的表弟,經商,有房、有車、有錢,來看一下他為了掙錢是怎樣生活的吧。早晨胡亂吃一點,老婆沒做就不吃了。從家到公司,走路30分鍾,但從不走路,都是開車,常堵,也要30分鍾。在電腦前奮戰一上午,中午一份盒飯。晚上常和客戶朋友去飯店大吃大喝,醉醺醺回到家已是半夜。周六、周日不是坐牌桌就是坐酒桌。幾年下來,未老先衰,三天兩頭感冒上火,高血壓,高血糖,可依然故我,終於因脂肪肝住進了醫院。躺在病床上,要靠60歲的老媽媽伺候。他本以為,能掙錢就是有作為,給老人物質保障就是盡孝,可到頭來,疾病纏身,讓他當下無所作為,白發人侍候黑發人,讓他深感不孝。

我又想到我去世的爺爺。他和鄰居王大爺前後不差半年時間患上腦血栓。當時爺爺的病比王大爺還要重,整個右側身體已不能動,可他老人家堅持治療。運動、針灸、按摩,生活上從不要家人過多服侍,稍能走,就自己去家屬院門口買饅頭。爺爺心地善良,心態良好,心也寬,不為疾病發愁。他不看重金錢,看病花自己的錢,自己的錢花不完還給家人花。他說:“錢是氣的頭,生不帶來,死不帶走,誰想花誰花,一家人千萬不要為了錢生閑氣。”鄰居王大爺是離休幹部,級別高,養尊處優慣了,老伴兒、保姆不離左右,病後更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吃飯經常都是老伴喂進嘴裏。他不愛運動,經常見保姆用輪椅把他推出來曬太陽,明明能站,可站一會兒就說累,又坐回椅子上了。王大爺工資高,卻守財,常為了錢和家人鬧別扭,為錢的事還向爺爺抱怨過幾次,每次爺爺都開導他。可王大爺聽不進去,為了錢的事和兒子傷了感情,他很生氣,差點打官司。王大爺病後不到一年就去世了,當時他才63歲,家屬院裏的人都說是錢鬧的。而爺爺是在2007年去世的,比王大爺長壽了25年。

以上說的是普通人,再說說有錢人。受人喜愛的演藝明星,掙錢大概不少,可是他們中的一些人,不注意健康,今兒一個,明兒一個,英年早逝的可不少。一些知名企業家,創業成功了,身家億萬,但很多人年紀輕輕就撒手而去讓人歎息不已。國外媒體曾報道,因中彩票而成千萬富翁者,許多人隻享樂了七八年便結束了生命。著名健康教育專家洪昭光說:腐敗的官員死得最快,說有人跟蹤調查16名貪官,10年後有6人死了,有9人得了癌症,隻存活了1人。

有人說反腐敗是隔牆扔磚頭,但砸住的概率也不低,沒被砸住時提心吊膽,砸住了悔恨交加,心靈都受折磨,病由心生,心理壓力是百病之源呀!這使我想到了流傳很久的至理名言:健康是1,金錢是0,地位,權力,平凡生活都是0。隻有擁有了1,加上後邊的0才是一個大數字。如果沒有1,再多的0,又有什麼用呢?聯合國人口司司長曾說過:“人人知道擁有百萬家財是百萬富翁,可是不如擁有百萬小時壽命(折合114歲)。”那麼,我們做不了百萬財產富翁,就做一個百萬小時富翁吧。

“可量化”的生活與“非量化”的情感

現代營養學有別於傳統生活經驗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可量化”。舉個例子說,古人的生活經驗是“飲食以清淡為上”,但受過“科學教育”的現代人會追問:什麼樣的飲食才是“清淡的”?吃多少才能保證健康?於是,科學家給出量化指標:正常人每天的標準食鹽量是6克,每天標準的食用油量是25克,這樣就達到“清淡”的標準了。於是,追求“科學”的人過上了“可量化”的生活。

“可量化”的生活從早晨開始。早上起床,先喝一杯溫開水,科學家說這樣可以清腸毒。科學家還說,正常人每天標準飲水量是1200毫升,於是,上班前,再裝上一杯水放到包裏,接著喝。科學家又說,天天運動才能保持健康,成年人應該每天保持6000步以上的運動量,於是,許多人買來計步器,準確測量自己每天走了多少步,達到標準了才放心,如果不達標,就忐忑不安。肥胖本身就是一種病,肥胖還容易導致高血壓、心髒病、糖尿病。怎麼辦?那就把嘴管住,少吃點吧。科學家又給出一個嚴謹的數字:每天吃肉最多不超過75克,也就是一兩三錢。這樣買肉就有點難為賣肉師傅了,因為精確到“錢”的秤隻有藥鋪才有。科學家又給出個粗略的計量辦法,75克肉大概就是一調羹那麼多,6克鹽也就一個啤酒瓶蓋的容量。

這樣細致的指導後,總能過上“可量化”的生活了吧?據觀察,“可量化”的生活往往被“非量化”的情感破壞。朋友聚會,主人隆重地備好一桌飯菜,有酒、有肉、有雞、有魚,要是全吃完,肯定超量,不吃,難道是飯菜不可口?會讓主人不高興,那就吃吧。主人又來殷勤勸酒。酒可不能多喝,因為科學家也有數字提醒,男人每天攝入酒精量不能超過25克,這相當於750毫升的啤酒或75克38度的白酒。可是,主人勸酒盛情難卻,有時主人甚至恩威並用,於是,隻好先把科學家的話放在一邊,大口喝酒。晚上,當醉眼蒙矓地走到家裏時,回想,這一天的“可量化”的生活就這樣被破壞了。

上麵描述的內容像一組漫畫,但這些數字都是有出處的,它來自《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是衛生部委托中國營養學會發布的權威數字。它是醫學家、營養學家、運動生理學家經過嚴密的實驗得出的“可量化”的科學結論。這些“可量化”的數據能變成人們的行為習慣嗎?

看看真實的生活吧。對於一個正在求職的畢業生而言,他要考慮的不是如何避免超量飲食,而是如何早點找到“飯碗”;對於一個茶飯不思的失戀女孩而言,她要考慮的不是如何減肥,而是怎樣應對感情挫折,盡快從情緒低穀中走出來;對於一個空巢老人而言,他要考慮的是,吃完飯,還有什麼事情可做,如何讓晚年生活不孤獨、不消沉。由此可見,現實生活中,許多人陷入“非量化”的苦惱、恐懼、思念、孤獨、焦慮中,這些人顧不上那些“可量化”的數字。

人的病,大多是心身相關的,“非量化”的情感可能導致失眠症、抑鬱症、焦慮症,甚至胃病、腫瘤、高血壓等病症。因此,守住健康的關鍵是注重心身和諧。心身和諧了,自我調適能力與社會適應能力才會逐漸增強,在殘酷的社會競爭中,才能生存,然後守住健康。

按照古人對知識的區分,“術”之外還有“道”,“術”是枝葉,“道”是根本。結合本文,“術”是“可量化”的生活,“道”是“非量化”的情感,擁有健全的心靈才是健康之本。

關於吃飯的傲慢與偏見

改革開放三十年,解決了溫飽問題,消除了饑餓。雖然現在人們都能吃飽,許多有錢的人還能選擇自己愛吃的東西,但又得麵對另一個意想不到的問題——“隱性饑餓”。

所謂“隱性饑餓”,就是說,雖然每頓飯都吃飽了,但實際攝入的營養不足,營養素也不均衡,還沒到下一餐的時間就“餓”了。這種因營養素缺乏形成的“餓”並不會導致饑餓的感覺,所以稱為“隱性饑餓”。隱性饑餓的人,通常是某些營養素過剩,而某些營養素不足的人,盡管他們能吃飽,但他們也是營養不良的人。

如果因為缺乏食物導致營養不良,那隻能歸咎於沒錢;如果有足夠的錢可以選擇吃什麼,還導致營養不良,那既不能怨天,也不能怨地,隻能怨自己了。怨自己什麼呢?怨自己的傲慢與偏見。這一類人,數不勝數。

舉一個案例吧。某男,46歲,中型企業的老板,中度肥胖,血脂有問題,還是個糖尿病患者。誰都知道,糖尿病患者的吃是需要絕對注意的,吃錯了,會影響治療效果,甚至加重病情。但,這個老板聽不進營養師的話,營養幹預效果極差。

你告訴他要低鹽、低脂飲食,他會找出十個以上的理由反駁你,最後的結果是,無論如何他都不遵守營養師推薦的營養處方。此人喜歡滔滔不絕地說自己知道的營養知識、食療知識,因而聽不進去營養師的建議。

他在營養谘詢中缺乏耐心。“你就說讓我怎麼做就行,不要告訴我具體的道理”。每每遇到這種患者,營養師都會在心底裏搖頭。人的本性是追求美味享受的,營養師告訴他合理地安排飲食、避免垃圾食品、保持規律的生活。這與人追求口味享受的本性是相衝突的,因此他不僅需要知道“怎麼辦”,還需要知道“為什麼”。隻有觀念改變了,才有行動的改變。

這個案例有代表性,這類人共同的特點是:有很強的主見,認為自己的觀念已經足夠正確。他們多是中年男性,事業小有成就,但又不是頂尖的成功者,有傲慢情緒,不愛讀書。老想讓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就是聽不進別人的意見。

還有一些人迷失在自己的偏見之中。他們大多熱衷於保健品或一些旁門左道的神奇療法。他們滔滔不絕極力宣揚健康的重要性,同時告訴你某種保健品或某種特殊療法的神秘有效性。對於這些人隻能用走火入魔來形容他們,這類人群以老年人和中年女性居多。

舉這些例子是想說,“隱性饑餓”其實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營養問題,他們的問題至少是因為思想體係過於封閉,不能吸納新知識、新觀點造成的。他們的營養問題以及患有的某些慢性病,也和他們的傲慢與偏見有某些聯係,他們的疾病往往是身心疾病。

改變這些人的營養觀,首先要在他們封閉的心胸裏打開一扇天窗,這樣新鮮空氣才能吹進來。他們可以有主見,但不能太頑固。要把自己的思想係統打開,根據別人有益的見解,不斷修正自己。否則,所有營養教育,隻能是白費勁兒。

所以,千萬別把飲食營養看作是個單純吃飯的問題,它和人生態度有直接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