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醫院也要實行“售後服務”(1 / 3)

2009年3月12日,中國消費者協會副秘書長透露,《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下簡稱《消法》)修訂已經進入立法調研階段,他認為應該對消費者的範圍重新定義,把購房者、買車者、患者、受教育者等明確納入法律規定的消費者中,讓其真正享受到《消法》的保護。

僅僅兩天之後,《河南省消費者權益保護條例》立法聽證會舉行,一個很重要的議題就是,“醫療消費究竟應不應該納入消費者權益保護範圍?”

患者是不是消費者?這是一個由來已久的議題,看來,將醫患關係納入《消法》調整範圍已是大勢所趨。近年來,廣東、浙江、甘肅、遼寧等省,在修訂地方“消保條例”時,早已將醫患關係、醫療糾紛納入了消費者權益保護的調整範圍。

筆者希望更多醫院盡快將“售後服務”理念引入醫療服務領域,開展醫療全程服務,這樣做不僅符合病人需要,也使“醫療售後服務”最終轉化為醫院的利潤,同時,完善的“售後服務”也將是化解醫患糾紛的法寶。

目前的醫療服務因缺乏“售後服務”其實是不完整的。以患病人群龐大的糖尿病為例,醫生更大、更重的任務是開方之後的健康教育,有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製效果不好,一方麵是因為根深蒂固的生活習慣難以迅速改變,另一方麵與醫生健康教育方法不到位、教育手段落後有很大關係。

隨著醫療市場競爭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醫院管理者已經看到了“售後服務”這個商業理念。許多民營醫院建立的“客服中心”其實解決的正是“售後服務”問題。他們的經驗值得目前的公立醫院借鑒。“醫療售後服務”就是,建立患者終身病曆檔案,為患者健康狀況進行中長期療效評估;在治療後,對患者進行一周、一月、半年、一年後的健康複查;對患者建立一對一的保健方案。

這種做法實際上是醫療的延續服務,使醫療護理從院內擴展到院外,從病房擴展到家庭,從生理服務擴展到心理服務,這種永久性的“健康服務”,會把患者吸納為終身“客戶”,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力也會最終轉化為醫院的利潤。

不管《消法》最終是否將“醫患關係”納入調解範圍,醫患關係終將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醫院應該認識到,解決醫患矛盾的主動權實際上握在自己手中。“售後服務”將成為和諧醫患關係的關鍵。如果醫院定期詢問病人的康複情況,為其提供家庭保健、就醫參考、預約專家門診等服務,就可以拉近醫患距離,讓病人感受到尊嚴與溫暖。

事實上,醫院采取的“出院醫囑”和“隨訪”製度,正是“售後服務”思想的體現,醫院也在努力將服務輻射到治療之後,但目前還不夠完善。因為,“售後服務”隻有形成龐大網絡才能體現其效益,這無疑帶來巨大的工作量,也需要借助通訊技術,由專門的部門來承擔。如果社區醫療機構能夠與醫院形成一對一的協作關係,為醫院承擔起“售後服務”,這也許是一條可行的路。

醫生的語言也是藥物

絕大多數醫生都相信,是他們的藥片和手術刀還患者一個健康的軀體;他們或許不記得,古希臘著名醫生希波克拉底說過:“醫生的法寶有三樣:語言、藥物和手術刀。”

醫生的語言像一把雙刃劍,可以幫助患者樹立治療信心,也可以讓患者感到無助、絕望乃至最後走向死亡之境。

醫患交往始於診室的交談。診室中,因為醫生們太忙,一上午接診幾十個患者,平均一下,每個患者擁有的就診時間還不到5分鍾。由於繁忙,醫生們沒有時間詳細問,也沒有耐心聽患者詳細說。於是這種就診模式就被最大限度地簡化,醫生匆匆地寫病曆、開檢查單、開處方。

“現在有些醫生是‘兩片醫生’,即刀片跟藥片,見了患者就是開刀、配藥。”著名的健康教育專家洪昭光教授認為,有些醫生沒有認識到,他們的語言就像手術刀一樣,可以救人,也可以傷人。

“沒什麼,死不了。”“我正忙著呢,你著什麼急!”“剛才跟你說過了,怎麼還問!”這是鄭州某省級醫院在給醫護人員製定的《文明禮貌語言行為規範》裏確定的“語言禁忌”。規範是2002年製定的,但此類語言在病房和診室中還時常聽到。

現代心身醫學研究有很充分的證據表明,醫生的語言會對患者起到一種暗示作用,語言溝通的好壞,會影響患者對治療效果的感覺和評價。這是因為,每個人都有一種受暗示的傾向,如果被暗示情況是好的,心理上就會產生好印象,進而影響他的生命狀況,感覺舒服;相反,如果患者獲得一種消極暗示,他就會對醫生失去信任,對治療的有效性產生懷疑,對預後失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