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醫院也要實行“售後服務”(2 / 3)

醫患之間的交談,不僅僅是病史的采集,而是一個儀式,患者從中確認醫生的技術、人格是可信賴的,醫生在獲得患者信任的同時,就是治療的開始。從心身醫學的角度看,一切治療一切交往都有心理治療意義,患者的敘述、傾訴即是治療。

鄭州大學一位教授曾主持一項課題,名為“手術患者人格特征及其對手術療效滿意程度的相關研究”。這項研究是想讓醫生了解患者不同的人格特點,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患者對手術成功與否的感受。但遺憾的是,隻有少數醫生重視語言在治療中的作用。

長期以來,醫患關係的緊張困擾著醫生們,惡化著他們的從業環境。醫患關係很大程度上是被語言決定的,這是眾多醫務人員的共識,醫患關係緊張、醫患矛盾爆發,很多時候醫生們不恰當的語言就是導火索。

如何避免語言傷及患者?片麵地強調醫德無濟於事,此種現象有更深層的體製根源,目前不健全的醫療機製將醫生們置於尷尬處境,他們隻能在這個體製下麵對現實,而體製的改革並非一日之功。

當下值得改進的是,醫生應轉變對疾病的態度,在患者麵前謹慎用語,用一種理性謙卑的態度重新給自己的職業定位。

正如特魯多醫生的墓誌銘所說:“有時是治愈;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這句話道出了醫學之功,也坦率說出了醫學的局限。患者急需的是,醫生們能回歸這種樸素的人文醫學情懷。

幹細胞研究我們期待著

美國總統奧巴馬上台之後,取消了政府對胚胎幹細胞研究的限製,這令全世界矚目。

幹細胞研究,關係到人類醫學的未來,有人把幹細胞研究稱為“醫學的第二次革命”。

“醫學的第一次革命”是20世紀抗生素的發現和傳染病疫苗的發現。但是,還有許多疾病至今不能治愈。所以,人們期待幹細胞研究。

什麼是幹細胞呢?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是由一個受精卵以2、4、8、16……這樣的幾何級數分化而來的。先分化出細胞組織,再分化出器官,最後形成人體。能分化出細胞組織或器官的細胞,就叫幹細胞。在人的胚胎時期和嬰幼兒時期,幹細胞數量最多,活力最強。它在人體內可以變成神經細胞,也可以變成血管、角膜、心髒……

科學家從人的胚胎或嬰兒臍帶血中采集幹細胞,在實驗室裏培養出細胞組織或器官,然後把細胞組織植入人體,讓它繼續分化,修複病變的組織,把器官移植到人體,取代作廢的“零部件”。這是對將來的設想。屆時,一些現在看來束手無策的疾病,就可以根治。

目前,把幹細胞直接植入人體,對一些疾病也有幫助。據美國媒體報道,一個患視神經發育不全的女孩,從生下來眼睛就什麼都看不到,植入幹細胞治療一年後,她看到了光明,美國警察局給她發了駕照。在國內也有類似病例。52歲的許先生因高度近視引起視網膜脫落,在使用甘油進行治療時致眼壓過高,造成視神經萎縮,視力下降得更厲害。他到過北京同仁和武漢協和兩家醫院,醫生都告訴他,常規的醫療技術已經無法恢複他的視力。這種情況如果繼續下去,可能導致失明。但他不甘心接受這個嚴酷事實,哪怕是萬分之一的希望,他也要試試。在鄭大五附院,他接受了幹細胞治療。醫生在實驗室裏用臍帶血製備出適合這位病人的幹細胞,然後把這些幹細胞植入許先生體內,移植的過程如同輸液。幹細胞進入他的體內後,定向分化,對他受損的視神經進行修複。一個療程的治療後,療效顯現出來了,許先生的視野比原來擴大了許多,視力也有所恢複。

如此光明燦爛的前景,怎不令人期待呢?可是,在奧巴馬之前,美國政府為什麼要禁止幹細胞研究呢?主要是因為宗教倫理的限製。在宗教觀念中,受精的胚胎就已經是人了,科學研究所用的胚胎幹細胞如同實驗室裏的小白鼠一樣,實驗過程中難免要毀掉,這等同於殺人,是不道德的。

解禁,是奧巴馬履行他在競選期間作出的承諾。他說,應該結束“科學證據與道德價值觀之間的偽兩難選擇”。解禁,意味著美國科學家將得到聯邦政府的巨額經費補助,也意味著美國經濟將受到刺激。有人估計,到2015年,全球幹細胞醫療的潛在市場規模大約為800億美元。先行一步的美國,今後輸出幹細胞技術,將獲利匪淺。

2010年3月,中國衛生部公布了《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辦法》,其中涉及了幹細胞治療技術,這意味著,國內幹細胞臨床研究,也有了準入製度。也許不用等到2015年,我國的幹細胞研究就會有更大突破。我們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