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次,扁鵲到蔡國見到蔡侯,一見麵就說他得了重病。蔡侯覺得自己好好的沒有什麼病,連理也沒理。沒多久,蔡侯一命嗚呼。
後來,秦侯重病不愈,派人把扁鵲請來,他很快將秦侯的病治好。秦侯問他:“你是不是當今第一神醫?”扁鵲說:“不是,是第二。”“誰是第一?”扁鵲說:“是我哥哥扁鴉。當年我父親臨終時傳給我們兄弟兩本醫學秘籍,一本是《醫術》傳給了我,另一本是《防術》傳給了我哥哥。我隻能治有病之人,而他能治未患之病,比我高明多了。”
這個故事,時至今日對我們來說仍值得深思。治病救人固然重要,但能治未患之病,讓人們不生病、少生病,才是上上策。
宋代文學家蘇東坡詩曰:“無事(心態平靜)以當貴,早寢以當富,安步以當車,晚食(少食為主)以當肉”,講的也是防病於未然。
我國中醫中藥,博大精深,特別重視養生之道,總結了“保精、養氣、調神”的理論。《內經》認為大凡養生要形神兼養,並提出了“腦宜動、體宜練、心宜靜、性宜淡”等健康長壽之要素,把養生保健防病作為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隨著廣大人民群眾對強身健體、養生之道的關注,健康生活、自我保健的書越出越多,數不勝數,但是真正宣傳保健知識的文章都被放到次要位置,而宣傳疑難病的診治卻連篇累牘,甚至一再重複介紹豐胸瘦身、美容變性,真可謂不厭其煩。
講究衛生、防治疾病、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是衛生工作的重點。人民不但需要眾多的扁鵲,更需要眾多的扁鴉。扁鴉太遙遠,那就近學洪昭光吧。
現在我們去一些醫院看病,不是化驗檢查,就是透視拍片,然後給你開個藥方,就立馬走人,很少有大夫給病人介紹一些病理常識,也不教人如何去防病,如何去強身健體,甚至有個別醫生,對病人的提問十分不耐煩。
治病救人是醫生的天職,而預防疾病、宣傳健康知識,應該說是醫護人員的更高境界。我希望廣大醫生不但要治有病之人,還要防未患之病,把更多的衛生保健知識教給人們,惠及大眾,不斷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管住自己
困擾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諸如心腦血管病、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脂肪肝等,已被人們所認識。有人說“病從口入”,這些病都是吃出來的,是富貴病;也有人說“一懶生百病”,這些病是缺乏運動和鍛煉所致;還有人說“病從氣生”,這些病是心理失衡和不良情緒造成的。這些看法都有道理。
人們常說“最好的醫生是自己”。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疾病,自己應該是最了解的,發病的原因及防治的辦法自己也應該是最清楚的。但為什麼防治起來就那麼難呢?關鍵在於沒有管住自己。
如何才能管住自己?我感到要牢固樹立“一個中心、三個基本點”。一個中心是:時時、事事、處處都要堅持以健康為中心,有利健康的事就幹,不利健康的事堅決不幹。三個基本點是:一要管住自己的嘴,二要管住自己的腿,三要管住自己的心。
“管住自己的嘴”,就是不要整日忙於“趕場”。當你海吃海喝甚至酩酊大醉之後,你可曾想過,這是在害自己,這是在慢性自殺嗎?“管住自己的嘴”最難的是“戒煙限酒”。我在中年時期曾有過一段吸煙史,後來說斷就斷得一幹二淨。飲酒,多數人都是出於交際和應酬,出於講究排場和麵子,殊不知這是以犧牲個人健康為代價的。有人把喝醉酒當做是對自己身體的“破壞性實驗”;還有人放言:“喝死去個球,隻當丈母娘死頭牛”,這樣做值得嗎?“管住自己的嘴”並不是說不讓吃好的,而是要注意營養均衡;也不是說一日三餐非要粗茶淡飯,而是要強調粗細搭配,不要挑食、偏食。本人不善交際和應酬,偶爾趕到場上,隻能量力而行。對那些勸酒者,我采取“你有你的千條計,我有我的老主意”的對策,因此從沒有嚐過醉酒的滋味。
“管住自己的腿”,就是要強製自己多走路、多活動、多鍛煉,不要動輒“以車代步”。坐車可以節省時間、提高效率,但是也容易助長惰性。“人老先從腿上老”,腿腳的靈便全靠走出來。也可以這樣說:“不積跬步不能保健康”。本人今年六十六歲,堅持每天早晚半個小時散步,平時外出辦事,隻要不是什麼急事,四站以內的路程,堅持步行,有車也不坐。我愛好收藏奇石,現在背上二三十斤重的石頭,走上十裏八裏的山路,仍然是氣不發喘。“管住自己的心”,主要是指保持心態平衡,保持良好心情。“人累源於心累”,心情好,看什麼都順眼。生活中遇到煩惱和憂愁時,要學會自我打開心理減壓的閥門,多往好處想一想,自我調解、自我減壓,不攀比,不自尋煩惱,不鑽牛角尖,做到知足常樂。退休後有人經常抱怨:錢拿得少了,沒有車坐了,沒人請吃送禮了,世態如此炎涼!如果能想得開,多從健康的角度考慮問題,這些何嚐不是好事呢?“不怕工資少,就怕走得早”。明白這個道理就得痛下決心把自己的身體鍛煉得結結實實,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沒車坐,正好為自己創造一個堅持步行的條件;沒人請吃送禮,更是很好的解脫,從此告別大吃大喝。清心寡欲,是健康人生的最高境界。
要管住自己,必須使自己的觀念來個大轉變。在物欲橫流的今天,“為人莫貪歡娛,歡娛即是痛苦;處世莫避艱辛,艱辛乃是健康。”有人認為,有錢、有權、有別墅、有專車,整日花天酒地、吃喝玩樂才是幸福。我認為隻有擁有健康才是真正的幸福。觀念轉變以後,你就能慢慢地學會管住自己,再加上科學的方法和堅強的毅力,一個健康的身體就屬於你了!
交個醫生朋友
看了這個標題,有人會說:“啥都可以有,別有病;啥地方都可以常去,別常去醫院;人好好的與醫生交什麼朋友?那不是沒病找病嗎?”
我卻不這樣以為。在宗法倫理仍然很濃的當今,朋友被尊為五倫之一,曰“朋友有信”、“同誌為友”。即使在外國,人們也是非常重視交友之道的。法國有位哲學家叫蒙田,他曾說:“我們喜歡交友勝過其他一切,這可能是我們的本性所使然……”試想一個人一生中竟無一友,那他必然是一個可悲的孤獨者。人生在世,食五穀雜糧,居粉塵世界,不可能不生病,也不可能不去醫院看醫生。你能交各種各樣的朋友,醫生這個朋友為什麼不可以交呢?
據《河南日報》載,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大門口懸一條幅,上書“一次就醫,終生為友”八個醒目的大字,院長李生建對記者說,這是醫院為了病人所提出的服務理念。這八個字,充滿人情味,彰顯了人民醫院為人民的思想,令人感到格外親切。醫院如此敞開胸懷願與患者為友,作為病人亦應主動與醫生交友。對此,筆者深有體會。
本人係一老者,患高血壓病多年,常去某醫院看病取藥。時間長了,給我診斷治療的苗大夫對我的病情了然於胸。每次去就診,苗大夫總是熱情細致,囑咐我如何服藥,平時注意些什麼,有什麼不舒服可及時給她打電話,或臨時調劑用藥,或前往就診。有她的關心,我的病情一直比較穩定。老伴體弱,偶感風寒便咳嗽不止。一次因肺部感染住進某醫院病房,負責臨床治療的主任醫師葉大夫醫德高尚,不僅認真地給予治療,而且在生活上也非常關心,噓寒問暖,關愛有加。月餘老伴病愈出院,和葉大夫結下友誼,已成好友。此後,電話交往,節日祝賀,聯係不斷,平日有些不適,一個電話葉大夫準時應約診治。像苗大夫、葉大夫這樣的醫生,著實讓人感動、信賴,這種朋友實乃知己,與之相交,可以無憾。
與自己敬仰的醫生交朋友是快樂的,這種友誼不是社會上那種“酒肉朋友”,也不是那種“哥們兒義氣”,而是醫患之間“心靈的溝通”。作為醫生與患者交朋友,是出自於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把患者當親人看待,展示人民醫務工作者的良好形象;作為患者與醫生交朋友,是出自於對醫生的信任,把醫生當做知己和健康顧問。眾人皆知,朋友之間的友誼比金子還珍貴,醫患之間的友誼尤其如此。構建醫患和諧,就從交友開始吧。“醫乃仁術”,但是也有操騙術的。有些江湖遊醫,正規醫院少數醫德不高尚,一直想著開大方、吃回扣、收紅包的醫生,患者與之相處要慎之又慎,應遠遠避之。這種醫生往往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口吐蓮花,把自己吹噓得神乎其神,為吃回扣把某種藥介紹得如何如何靈驗,稱×××病危經他治後起死回生,他們抓住患者治病心切的心理,大賺一把,管你死活。在醫療改革的今天,這種醫生雖然逐漸少了,但還是有的,患者應提高警惕,謹防上當受騙,更不能與之交友。否則,你那口袋裏的血汗錢就會白白流到他們兜裏去,你那患病的身體也會讓他們治得病入膏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