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同年齡對健康會有不同體驗和領悟。(3 / 3)

行文至此,無限感慨:與知音者交友,譜寫“高山流水”;與好醫生交友,將獲“健康人生”。

一份好心情勝過一打良藥

有人說,人生如夢,歲月無情,人的一輩子活的就是一種好心情。這話說得淺顯而富有哲理。人活在世上,雖然無法左右自己的命運,卻可以選擇對命運的態度,從而保持一種健康而愉快的好心情。

然而,在我們周圍常常有這樣的情況:一位女士抱怨:“我活得很累,因為老公經常出差在外,家裏像是招待所。”一位媽媽訴苦:“兒子不聽話,經常衝撞我,我過得很不開心!”

一位科員憤憤不平:“上司不賞識我,我感到很壓抑。”還有一些人看到別人擁有別墅、轎車,飛黃騰達,就自慚形穢,抱怨老天不公,這也不如意那也不順心,變得日益孤立、自閉,鬱鬱寡歡。

其實呀,這些不如意算不了什麼!作為社會中人,每天都會聽到一些壞的消息,遇到一些煩心事。所不同的是,有一些人能想得開,而有一些人為此生出苦惱來,更有甚者,還不由自主地放大痛苦,把打破一隻雞蛋放大成失掉一個養雞場,以致不斷自我增負、自我加壓,到後來連氣也喘不上來。醫學研究告訴我們,生氣時的生理反應十分劇烈,內分泌失衡且具毒性。隨之而來的就是血壓升高、心跳加快、消化液分泌減少等症狀,時常還伴有頭暈、失眠、氣虛、心神不寧,這些心理和生理的異常因素彼此又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久之則會形成惡性循環,誘發種種疾病,以致陷入沉屙而不能自拔。因此,煩躁、苦悶、愛生氣的人很難健康、很少長壽。美國著名生理學家愛爾馬甚至發出“生氣等於自殺”的警語。與此相反,經常保持一個好心情,樂觀自信,即便患了某些疾病,體內也會自我調整,慢慢增強抵抗力最終戰而勝之。我們周圍這兩類典型不是很多嗎?

在工作上,我們不必總沉溺於負麵或不快樂的情緒中,也不可總把怒氣轉嫁到他人身上。人生沒有絕對的圓滿,也沒有永遠的失敗;生活的缺憾,有時也是上天的賜予。因為缺憾,往往迫使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想辦法,開拓一片新天地。每個人都希望在這個世界上生活得更快樂更如意,聰明的做法就是改變自己,而非改變世界。要知道,生活是自己創造的。如果生活中遇到倒黴不順心的事而又無力去改變,但能用積極樂觀的心去麵對,那麼幸福與快樂的大門就會時時為你敞開。當你能夠接受不快又學會微笑,你就是堅強的;當你能夠控製自己又不希冀控製別人,你就是自由的;當你能夠認識自己的不足又原諒他人同樣的過失,你就是寬厚的;當你能夠洞悉自己的現在,而不空想自己的未來,並且從腳下做起,你就是成熟的。

在家庭,做妻子或是做母親的,能以至愛親情,理解丈夫,原諒兒子你就是賢明的。一個自覺幸福的人,往往不是由於擁有得多,而是由於他計較得少;有一個平和的心境才會領略幸福的樂趣。

我國有一句古語:“仁者無憂。”梁漱溟老先生說,“仁”就是“按照他自己的生命之理去生活”。仁者也會悲,也會哭,但即使哭即使怒也是暢快的,不會讓痛苦滯留於心。

生命是複雜的,疾病是由內因和外因交叉形成的,醫療及藥物雖有作用終是效果有限。因此,人類永遠有治不好的病。可是那些珍惜人生善待生活的人,盡管收入不豐、日子不寬裕、醫療條件不優越,卻能享受健康、擁有快樂!

馬克思有一句名言:“一種美好的心情,比一打良藥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憊和痛楚。”本文的標題,就是來自馬克思的這句話。共產黨員們以及承認馬克思是偉人的人們,難道不該聽馬克思的嗎?

《常回家看看》新編

“常回家看看”,原本不是歌詞,而是掛在自家人嘴邊很家常的一句話,很深情的一句話。人們逢年過節回鄉省親,倏忽又到別離時刻,至愛親朋難舍難分,千言萬語隻彙成這一句話:“常回家看看!”此情此景,常使遊子淚沾襟。

若幹年前的春晚,一曲《常回家看看》,把溫馨的親情訴說得很家常、很深情,驟然唱熱了億萬國人幾千年來代代傳承的那顆孝心,也讓所有與年邁雙親同城而居卻不常回家的子女們頓生愧疚之情。

其實,“常回家看看”絕非止於盡孝道,“常回家看看”所衍生的心理效果,對維護父母的身心健康,對促進子女的身心健康,同樣善莫大焉,甚或具有任何靈丹妙藥都無可取代的神奇魔力呢!因此,本話題曰:《常回家看看》新編。

我的父母均年近八十高齡,雖都患有疾病,但生活尚能自理,不願隨著俱已成家的子女居住。我們全家老少三代15口人便“天女散花”般撒落在市內東西南北中各處。平時,開火車的老大和當醫生的老三,不像我和幺妹有雙休日,全家頗難一聚。每年隻在幾個長假裏,大家才有機會約準某天蜂擁而至,讓老人偶爾一享天倫之樂。其樂也短促:我們通常是酒足飯飽後即作鳥獸散,父母家中複歸平日的冷清。年複一年,我們覺得這種“常回家吃飯”就算“常回家看看”,並未察覺有何不周。

2009年冬季的一天,我循例去向父母敬奉“月供”,剛坐下,就聽門外有個很陌生的女聲喊道:“爺爺,奶奶,在家嗎?”我以為是叫鄰家的門,孰料老爸竟欣喜地答應著,快步上前開了門,迎進一位臉蛋凍得發紅的女孩子。她乍見我在,很是意外:“爺爺奶奶有客人呀,那我就不打擾了。我隻是順道來看看二老。”老爸老媽唯恐女孩走掉,忙讓座、倒茶,還削蘋果,比對我都親熱!得知我不是客人後,女孩安心坐下了,一坐坐了好半天。老爸老媽與這女孩有說不完的話,我倒成了客人。從他們的談話中我才明白:原來,這女孩是隔三差五都會來看望我父母的推銷員。她推銷的是如今老年人大都癡迷到不惜一擲千金的各種保健品。女孩並不刻意多說老爸老媽已買或要買的保健品,而是儼然親孫女般與老爸老媽嘮家常。整個過程,老爸老媽都開心不已。女孩離去好一陣子了,老爸老媽還沉浸在這種愉悅裏,可勁兒向我念叨這女孩諸多的好。我們都曉得,老人們執迷不悟的那些保健品並無神效,老人們深信不疑的那些保健課也非真經。當醫生的我家老三說“咱爸咱媽能把病控製住,主要靠正規的藥物”。這確是事實。但是,另有一個事實,即“精神變物質”,我們兄妹幾個往往忽視。

“人逢喜事精神爽”,而精神爽,則可增強抗病能力。“笑一笑,十年少”說的正是這個道理。一位推銷員,懷有功利目的,尚且因為夠真誠、有技巧,就能輕鬆地讓我父母歡天喜地、笑口常開;我們做子女的,因為血濃於水,無需任何策略,就能很容易地讓年邁的父母精神爽快,可是我們沒做到。衣食無憂、醫藥不缺的老人,若是還能被子孫們伺奉得心花怒放,身體定然會更好。老人平安無事,晚輩少了許多後顧之憂,於自己的心身健康亦多有裨益。如此這般“良性循環”,和睦了家庭,和諧了社會,皆大歡喜,何樂而不為?達此目的之方法、途徑可謂多矣,盡可因人製宜。竊以為,在職場打拚多年如我輩者,當比那位涉世未深、推銷保健品的小女孩能說會道,所以,在“常回家看看”的同時,還要陪父母嘮嘮,因為老人渴望對別人說話、渴望聽別人說話,尤其渴望聽好聽的話,而子女應當比別人更會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