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安徒生、岡察洛夫、梅爾維爾、史蒂文生、凡爾納(2 / 3)

《環球航海遊記》描述了這次長達二年多的航行全過程,記錄了作者遨遊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及其沿岸島嶼國家的經曆。作品1855年2月份得以發表。本書在作者生前再版6次,足見其反響之大。有關評論認為該書“大含細入,知識廣博”,“辭采瑰麗、意境婉轉”,“人物個性鮮明、栩栩如生”。書中內容瑰集豐富,人物有水手軍官、失足落海者、鄂霍次克海的捕鯨人、向中國販鴉片的英商;海上生活有艦上霍亂、暈船、大西洋熱帶的無風帶、颶風的襲擊和亞歐港口的奇景;海上奇聞有觀鯨魚、逛港城、東南亞島上吞食鴨子的蜥蜴等等,在世界海洋文學的遊記文學中,岡察洛夫的《環球航海遊記》無疑占有重要地位。特別是作家這種拋棄一切優裕、舒適、富足和成就,親曆海洋的勇氣與熱情,更值得人們學習。

在海洋文學作家中,有誰能像美國作家梅爾維爾那樣親身經曆過那麼多的海上奇遇呢?

梅爾維爾(1819─1891)生於紐約,父親是位經營進口業的商人,母親是荷蘭移民的後裔。他少年喪父後,15歲時終止了學業,當過農業工人、銀行職員、皮貨店店員和教師。20歲那年,他登上一條去利物浦的商船,充當服務生。從此之後,他和大海結下了不解之緣。22歲那年,他到捕鯨船阿古希耐號上當了水手,航行於南太平洋一帶。這段生活為他日後創作著名海洋文學作品《白鯨》積累了深厚的生活基礎。23歲那年,他離開捕鯨船,流落到南太平洋馬克薩斯群島,為有食人生番之稱的泰皮族所俘,險些喪了性命。這成了他創作自傳體作品《泰皮》的素材,這年8月,他脫險逃生後,又當上了澳大利亞商船上的水手,因為違反船規,被囚禁在塔希提島。他越獄出逃,然後在南太平洋各海島間漫遊。這段經曆被他寫進了另一部自傳體作品《歐穆》之中,此後,他當過捕鯨船的投叉手、軍艦的水手等,他風趣地稱這4年生活是完成了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的教育。

梅爾維爾最初的兩部書《泰皮》和《歐穆》,分別出版於1846和1847年。在《泰皮》中,他用富於浪漫氣息的田園筆調詳細地描寫了波利尼西亞人的原始生活,介紹了泰皮族土著人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描繪出一幅海島自然風光圖畫。和《歐穆》所寫的一樣,梅爾維爾似乎試圖在海上尋找到超脫於美國社會之外的世外桃園,他在描寫中把海島土俗理想化,與文明世界的腐敗墮落相對照,他甚至與一位波利尼西亞美女戀愛。但文明與野蠻之間畢竟存在著差異與衝突。當泰皮族人準備接納這位新成員,並讓他紋身刺青時,他終於又回到文明人的立場上,堅決拒絕。這使土著人感到受辱,準備把他吃掉,他隻好乘船逃生,重新回到文明世界中。

有趣的是這兩部自傳體作品出版時,人們毫不把它當成作者真實的經曆,而隻當成憑空想像的創作。梅爾維爾氣憤之下,以《瑪地》為名,又創作了一本遊記體的作品,所不同的是這部作品中的一切倒真的是虛構的,作品描寫捕鯨船水手塔紀逃離本船,登上由一對波利尼西亞夫婦駕駛的雙桅船,來到一群土人中,他從土人手中救下了即將被殺死祭神的白種姑娘伊拉,然後到達海上理想的樂土瑪地。一天伊拉突然失蹤,塔紀便在他的同伴——國王、詩人、曆史學家和哲學家的陪伴下四處尋找而未果,這個過程他遊曆了整個瑪地,最後他一人獨自駛向茫茫大海,去尋找永不可得的伊拉。此後,梅爾維爾先後出版了《雷得本》《白外衣》等描寫海洋生活的作品,晚年還出版過詩集《約翰·瑪爾和其他水手》。

1851年,32歲的梅爾維爾出版了他的主要著作《白鯨》。《白鯨》描寫的是捕鯨船皮闊特號船長埃哈伯,他曾被一條叫做莫比·狄克的白鯨咬掉過一條腿,發誓報仇的埃哈伯決定哪怕是航行過整個兒世界,也要找到這隻白鯨。最後,他終於發現了白鯨的足跡,經過三天的窮追不舍,他的捕鯨船用魚叉擊中了白鯨,而自己的船也被白鯨撞破,埃哈伯本人和全體水手遇難,僅一人逃生。作者以白鯨象征善與惡的神秘混合,而埃哈伯的海上尋仇,已經發展到偏執近於瘋狂的程度,最後白鯨與海員的搏鬥成為人類與大自然的互相挑戰與抗衡。小說以悲劇的結局,史詩般的力度震憾著讀者的心靈,其沉鬱瑰奇的文筆,深刻含蓄的象征性,使之成為海洋文學聖殿中的傑作之一。由於作者長年的海上航行經曆和親身參加過捕鯨活動,使他的《白鯨》中充滿了真實、準確、充滿個性的描寫,甚至有人稱這本書為“捕鯨業的百科全書”。